一、穴位埋线疗法——胃痛
胃痛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特征的一种证候。常见于西医学中的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痉挛、胃扭转、胃下垂、胃黏膜脱垂症、胃神经官能症中。临床多表现为胃脘部饱胀、疼痛、嗳气、食欲减退等症。
中医学认为,此病多因饮食不节,过食生冷、肥甘,以令湿热内生,胃失和降。《医学正传·胃脘痛》曰:“致病之由,多由纵恣口腹,喜好辛酸,恣饮热酒煎煿,复餐寒凉生冷,朝伤暮损,日积月深……故胃脘疼痛。”或体质虚弱,脾失健运,寒从内生;或忧思恼怒,气郁化火,肝失条达,令气机阻滞;亦或外感风寒,内客于胃,令胃气不和而疼痛。《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
上脘:前正中线上,脐上5寸。
中脘: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
膈俞:背部,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肝俞: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脾俞: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胃俞: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胃仓: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上脘、中脘皆为任脉俞穴,上脘又位于胃脘部,可疏调胃部之经气;中脘又为胃之募穴,腑之会穴,可通腑降气,和胃止痛;膈俞、脾俞、肝俞、胃俞、胃仓皆为足太阳膀胱经之俞穴,膈俞可行气活血;肝俞可疏肝理气;脾俞可健脾理气,温中散寒;胃俞、胃仓可和胃止痛。
每次选取2~3穴,先用常规法将选取的俞穴消*;再取0#靓紫丝线,从9号埋线针之针头部插入,埋入俞穴,针孔处贴敷创可贴。每10天埋线1次,4次为一疗程。
①调节情志,忌忧思恼怒和精神紧张。
②锻炼身体,提高免疫力。
③生活有规律,按时作息。
④忌饥饱无常和暴饮暴食,忌生冷及刺激性食物。
⑤忌烟酒。
想要
埋线
具体咨询医师
二、埋线治疗慢性胃炎现在人们由于快节奏的生活,饮食不规律,追求辛辣味觉刺激,不管食物冷热,胃是否能适应,都塞进胃里,还有慢性病长期服药,各种理化刺激损伤胃粘膜,慢性胃炎疾病越来越多,许多人深受其苦。西药治标不治本,用药缓解,停药复发。比如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所致胃炎,就用三联疗法,阿莫西林加克拉霉素加奥美拉唑,治疗四周后复查,一般轻症可治愈,重者停药后很快复发。复发者根据医生经验,多不建议再继续用药,因为会导致肠道菌群失调,消化不良,胃炎症状加重。消炎药直接到胃粘膜表面消炎,为什么消不了炎?举个例子就能回答这个问题。糖尿病伤口不容易愈合,容易感染,遇到坏疽,天天冲洗换药,上消炎药都不管用,最后坏死截肢。这是因为局部血液循环差,局部缺氧组织坏死,用再好的消炎药,也起不了作用。而中医用火针局部点刺放血,把新鲜血液引过来,伤口很快愈合。这说明自身的气血才是最好的消炎药。
慢性胃炎多由急性胃炎延误治疗转变而成,或长期饮食不洁,不节制或服用对胃有刺激药物、食物等,也可诱发成慢性胃炎,同时也与精神、情绪、细菌、营养不良等因素有关。长期不良刺激致胃粘膜非特异性慢性炎症,在胃镜下可以看得很清楚,而经络瘀堵往往看不见。经络是气血循行的交通要道,也就是说疏通经络,是治胃病的关键所在。经络堵塞看不见,但患者能感觉到,有经验的医生能触摸到,诊查到,这比做胃镜还要准。有些初期胃病查胃镜,看不到病理改变,但通过经络穴位探查,找到经络堵塞的痛点,就知道经络被堵,很快就会有胃黏膜的病理改变。这就是中医的治未病,未病先防,已病坚持治疗。未病比已病好治,轻病比重病好治,这个道理很浅显。很多人胃一不舒服,医院就让做胃镜,这一点我很不赞成,做胃镜会对人体造成二次伤害,尤其是孩子,此风气不可涨。
慢性胃炎患者在其腹部胃区,望诊可见到局部脂肪堆积隆起,触之皮温低,再往深部指压,可触摸到许多结节、条索、颗粒状物,压痛明显,甚至痛不可忍。而平时患者只是感觉胃胀,吃多了不舒服,没感觉到胃痛。正常的腹部触之柔软,没有结节,条索状物,没有压痛点。人体腹部经络中央是任脉,旁开五分是肾经,旁开两寸是胃经,旁开四寸是脾经,胁肋部是肝胆经,这些经络堵塞都和胃病有关,可以先找局部痛点,也称为阿是穴,作为治疗点。中医讲究阴阳平衡,一阴一阳谓之道,腹部为阴,背部为阳。调阴经病,要先调阳经,由阳引阴,阴阳调和,才能标本同治,疗愈顽疾。病根穴是指某种病症的根源处,是真正有病的部位,不是指患部的器官组织或感觉异常的部位,是调理病症疗效最佳的治疗点。它是分布在病症相关脏器对应的神经节段范围内的阳性反应点,这阳性反应点可以是压痛点,或可触摸的结节、条索状物,或可见的红血丝、青筋、白斑、血管瘤、皮肤颜色改变处,或局部隆起、凹陷处,或皮肤温度冷热变化处等等。这是因为局部有瘀堵,血液循环不畅而表现在外的特征。医生要通过仔细观察,触摸比较才能发现。胃病的病根穴在背部胸7至胸12之间,多见于脾俞、胃俞、肝俞、胆俞、膈俞、志阳等穴位。埋线治病,起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源于一位卫生员的临床实践。他父亲患胃病长期疼痛,服药无效,只有在中脘等穴位上扎针,能很快止痛,起针后不久又疼痛。长期留针不是办法,他想出了用缝合线从中脘穴位上穿过,外面打结,等疼痛时嘱病人自己拉动线,来刺激穴位。等他一个月后回来,他父亲胃病疼痛消失,食欲大增,体重明显增加。后来又治了一部分胃病,都有很好的效果,这样埋线才在七十年代前后,迅速发展到全国。
埋线从治胃病起源,现在经过对线体、针具、取穴一系列的改进,治疗效果进一步提升,对各种胃炎、消化性溃疡都有明显疗效,能从根本上治愈胃病。许多慢性胃炎通过中药汤药治疗,效果是不错。但有些病重的胃病患者,需要长期服药一到两年,许多胃弱的患者服了一月的汤药,连饭也吃不下去,闻药味就想吐,脾胃太弱,治胃病的中药也吸收不了。但是埋线后会很快起作用,只要注意饮食调理,一般经过半月埋线治疗一次,连续三次治疗就能取得明显疗效,比吃药痛苦少多了,而且14天治疗一次不耽误工作,学习。埋线非常适合现代人疾病的治疗,埋一次线,在14天的时间里,蛋白线一直在默默持续疏通经络,有哪种疗法有这么长效的作用呢?所以慢性胃炎患者能了解埋线治病的原理和疗效,而采用埋线疗法治疗,会大大缩短治疗时间,提高治愈率,减轻身体痛苦,减少经济负担。
埋线处方一:
1.病根穴:T7~T12之间阳性反应点选6个,多见于脾俞、胃俞、肝俞、
胆俞、膈俞、意舍、胃仓、至阳等穴位。[0/2~0]2厘米[注/u]
2.阿是穴:巨阙、上脘、不容、承满。[0/3~0/2]2厘米[注]
3.中间穴:足三里、阳陵泉。[0/3~0/2]2厘米[注]
4.辩证取穴:肝胃气滞取肝俞、期门、
内关、公孙;脾胃虚弱取脾俞、胃俞、
中脘、足三里。[0/3~0]2厘米[注]
5.平衡针:胃痛穴(男左女右取穴)。[0/3]2厘米[注]
处方二:
1.病根穴:同处方一的病根穴。
2.阿是穴:中脘、建里、下脘、梁门。[0/3~0/2]2厘米[注]
3.中间穴:手三里、梁丘。[0/3~0/2]2厘米[注]
4.辨证取穴:胃热阴虚取章门、幽门、肝俞、脾俞;脾胃虚寒取关元、气海并加灸。[0/3~0]2厘米[注]
5.脐针:坎、离、艮、坤。[0/3]2厘米[注]
计划穴:处方一、处方二交替取穴,14天埋线一次,连治4次以上。配合
局部阿是穴艾灸,清淡饮食,忌辛辣刺激、寒凉饮食,少荤多素,细嚼慢咽,
戒烟酒,这样能很快养好胃的粘膜,炎症不会再犯。
患者李xx,男,49岁,果农。年6月24日就诊。有慢性胃炎病史十年,
经常胃脘胀痛,这次是淋雨后,喝酒吃杏子,导致胃病发作。患者来时胃部疼
痛剧烈,弯腰,双手捧腹,满头大汗,行走困难。用陆氏埋线疗法配用脐针穴位,治疗后,当即见效,疼痛消失如常人。以后20天左右埋线1次。连治5次病愈,随访至今未发作。
想要
埋线
具体咨询医师
三、埋线治疗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从广义角度说,胃溃疡是指发生在胃角、胃窦、贲门和裂孔疝等部位的溃疡,是消化性溃疡的一种。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可发生于食管、胃或十二指肠,也可发生于胃-空肠吻合口附近或含有胃黏膜的Meckel憩室内,因为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最常见,故一般所谓的消化性溃疡是指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它之所以称之为消化性溃疡,是因为既往认为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是由于胃酸和胃蛋白酶对黏膜自身消化所形成的,事实上胃酸和胃蛋白酶只是溃疡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还有其他原因可以形成消化性溃疡。由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病因和临床症状有许多相似之处,有时难以区分是胃溃疡还是十二指肠溃疡,因此往往诊断为消化性溃疡,或胃、十二指肠溃疡。如果能明确溃疡在胃或十二指肠,那就可直接诊断为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
1幽门螺杆菌感染Marshall和Warren因年成功培养出幽门螺杆菌,并提出其感染在消化性溃疡发病中起作用而获得年度诺贝尔医学奖。大量研究充分证明,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原因。
2药物及饮食因素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皮质类固醇等药物易致此病发生,此外长期吸烟,长期饮酒和饮用浓茶、咖啡似亦有一定关系。
易致胃溃疡的药品:如:各种阿司匹林制剂,激素替代药(消炎痛和保泰松这类药物属激素替代药,对胃黏膜有直接的损害作用,可导致急性胃溃疡。)解热镇痛药(如A.P.C、扑热息痛、去痛片以及感冒通等感冒药。)消炎药: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等,治疗冠心病的药物:潘生丁、利血平,抗癌药及其他。
3胃酸和胃蛋白酶消化性溃疡的最终形成是由于胃酸和胃蛋白酶自身消化所致,胃酸是溃疡发生的决定性因素。
4应激精神因素急性应激可引起应激性溃疡。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或情绪波动的人易患胃溃疡。
5遗传因素在一些罕见的遗传综合征中,如多发性内分泌腺腺瘤I型、系统性肥大细胞增多症等,胃溃疡为其临床表现的一部分。
6胃运动异常部分胃溃疡患者存在胃运动障碍,如胃排空延缓所致胃酸分泌增加,十二指肠-胃反流所致胆汁、胰液和溶血卵磷脂对胃黏膜的损伤。
上腹部疼痛是本病的主要症状。多位于上腹部,也可出现在左上腹部或胸骨、剑突后。常呈隐痛、钝痛、胀痛、烧灼样痛。胃溃疡的疼痛多在餐后1小时内出现,经1~2小时后逐渐缓解,直至下餐进食后再复现上述节律。部分患者可无症状,或以出血、穿孔等并发症作为首发症状。
1).内镜检查内镜下可分为三个病期:①活动期:溃疡基底部蒙有白色或*白色厚苔,周围黏膜充血、水肿(A1),或周边黏膜充血、水肿开始消退,四周出现再生上皮所形成的红晕(A2)。②愈合期:溃疡缩小变浅,苔变薄,四周再生上皮所形成的红晕向溃疡围拢,黏膜皱襞向溃疡集中(H1),或溃疡面几乎为再生上皮所覆盖,黏膜皱襞更加向溃疡集中(H2)。③瘢痕期:溃疡基底部白苔消失,呈现红色瘢痕(S1),最后转变为白色瘢痕(S2)。
2).X线钡餐检查可见龛影及黏膜皱襞集中等直接征象。单纯痉挛、激惹现象等间接征象。影像学检查特征:
(1)龛影为消化性溃疡的直接征象。切线位,龛影凸出于胃内壁轮廓之处,呈乳头状或半圆形;正位,龛影为圆形或椭圆形,其边缘光滑整齐。
(2)龛影周围黏膜纹切线位,龛影与胃交界处显示1~2mm的透明细线影,见于龛影的上缘或下缘,或龛影的整个边缘。
(3)“狭颈征”切线位,龛影口部与胃腔交界处有0.5~1cm一段狭于龛影的口径,称为“狭颈征”。
(4)“项圈征”在龛影口部有一边缘光滑细线状密度减低区,如颈部戴的项圈。
(5)龛影周围的“日晕征”正位,龛影周围有宽窄不一致的透亮带,边缘光滑。
(6)以龛影为中心的黏膜皱襞纠集呈放射状分布,其外围逐渐变细消失,为慢性溃疡的另一征象。
(7)胃溃疡的其他X线征象①胃大弯侧指状切迹;②胃小弯侧缩短;③胃角切迹增宽;④幽门管狭窄性梗阻,胃内滞留液。
原则上引起右上腹部疼痛或不适的疾病都需要加以鉴别。慢性胃炎,胃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等根据胃镜检查或钡餐检查加以鉴别;具有十二指肠溃疡的临床表现,胃镜可看到十二指肠球部有钩虫和局部炎性改变。如已诊断有钩虫感染出现十二指肠溃疡的症状,首先应驱虫治疗。胃泌素瘤:临床发现是由胰腺非B细胞瘤病分泌大量胃泌素致高胃酸分泌,导致神经性消化性溃疡。对有多发溃疡,非典型部位溃疡,手术后早期复发溃疡伴腹泻者要警惕本病。对伴有HP感染的十二指肠溃疡引起胃泌素含量增高和高胃酸分泌,在HP根除后,高血清胃泌素水平和高胃酸分泌降至正常,则可以区别确诊。胃溃疡的诊断主要依靠典型的周期性上腹疼痛和X线钡餐检查、内镜检查。
胃溃疡与十二指肠溃疡鉴别:消化性溃疡中十二指肠溃疡多见;胃溃疡疼痛多在饭后疼,十二指肠溃疡多在饭前疼痛且夜间疼痛也较多见。
1.胃溃疡
多在餐后0.5~1小时出现疼痛,至下一餐前消失,进食则又痛,故多畏食,早发痛。发作期上腹部有局限性压痛。
2.十二指肠溃疡
常空腹痛,进食后缓解,3~4小时后再出现疼痛,持续至下次进餐,故多喜食,迟发痛。
1.胃溃疡埋线治疗
(1)“胃六针”:即胸椎6、胸椎8、胸椎9,1号线,2cm,注线。
(2)经验穴:胸椎7以上找敏感点埋线,1号线,2cm,注线平刺埋入。
(3)选中脘、上脘、巨阙、足三里,0号线,1.5cm,注线;20~25天埋线1次,连续埋线3~4次,可基本好转。
2.十二指肠溃疡的埋线治疗
(1)“胃六针”:即胸椎6、胸椎8、胸椎9,加胸椎12,1号线,2cm,注线平刺。
(2)梁门穴:承满穴,0号线,1.5cm,注线。
(3)经验穴:找胸椎7~10的敏感点,1号线,2cm,平刺埋入;20~25天埋线1次,3~4次可基本好转。
“病例1:患者李××,男,40岁。十二指肠溃疡已8年,埋线4次:第1次埋线:胸椎6、胸椎8、中脘、梁门;第2次埋线:胸椎7、胸椎10、上脘,足三里;第3次埋线:胸椎6、胸椎9、承满,埋线4次后基本好转。
病例2:患者张××,女,22岁,白求恩医学院学生。胃溃疡2年,经常饭后胃痛,吐酸,腹胀,埋线二次。第1次埋线:“胃六针”:胸椎6、胸椎8、胸椎9、中脘、足三里;第2次埋线:胸椎9、胸椎10、上脘穴、阿是穴,埋线2次后基本好转。
病例3
患者:王××,男,38岁,河北省保定清苑人,家住石家庄裕华区,年8月就诊。
主诉:患胃病2年,胃痛、腹胀,饭前或饭后胃部都不适,不能吃东西,经医院检查为胃溃疡及十二指肠溃疡。
查体:面色*,舌质淡,苔厚腻,脉弦。
诊断:胃溃疡及十二指肠溃疡。
第一次埋线:选胸椎6~8,配胃俞、背部阿是区位置、中脘穴、上脘穴、足三里穴等,埋线一个月后症状明显减轻。
第二次埋线:选胸椎6、胸椎8、胸椎9、中脘、梁门、足三里、阳陵泉。埋线2次后胃基本不痛了。
第三次埋线:上两次处方基础上加胸椎12,配上脘、承满、天枢、气海、背部阿是点埋线。共埋线6次,胃不痛了,腹胀、纳差症状基本好转,一年后回访无复发,病人逢人就讲埋线治好了他的胃病。
埋线治疗胃溃疡及十二指肠溃疡早在五、六十年代就有用切割埋线、植线法治疗胃病的先例,埋线效果很好,远期疗效更持久。埋线发展到今天,针具线体的创新已达新时代,运用智象医疗的胶原蛋白线经五香中药排*液浸泡后埋线疗效更佳。病根埋线使用“胃六针”埋线治疗胃溃疡及十二指肠溃疡,胸6、8、9管胃腑神经支配,一般选用“胃六针”埋线,配上脘、中脘、梁门、承满等穴,埋线3次左右,治疗胃溃疡及十二指肠溃疡都有好的效果,值得在临床中使用推广。想要
埋线
具体咨询医师
四、穴位埋线疗法——胃下垂
胃下垂
胃下垂是指胃的位置低于正常以下。其隶属于中医学“胃脘痛”“胃缓”“痞满”“嗳气”“腹胀”“嘈杂”等范畴。临床多表现为胃脘部坠胀,饭后加重,不时隐隐作痛;或痛连胁肋,或伴嗳气、吞酸、呕吐;或食欲不振,大便时溏时秘。严重者可出现站立性昏厥、低血压、心悸、乏力、眩晕等。
中医学认为,此病多因脾胃虚弱,脾失健运,运化失司,中气下陷;或劳倦过度,久病不愈,耗伤正气,气机升降失常;亦或肝郁不舒,肝气横逆,肝木克土,胃失和调。
中脘: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
气海: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
脾俞: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胃俞: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足三里: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处。
中脘、气海为任脉之俞穴,中脘又为胃之募穴;气海为元气之根,可培元固本,升阳举陷;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下合穴,合治内腑,可补益胃气;脾俞、胃俞又分别为脾、胃之背俞穴,可健运脾胃,补益中气。
先用常规法将以上俞穴消*;再取1#线,插入埋线针的头部,埋入俞穴,针孔处贴敷创可贴。每15天治疗1次,每4次为一疗程。
①加强锻炼,尤其是加强腹肌锻炼。
②起居有时,饮食有节,不可暴饮暴食。
③病程长,需耐心治疗。
想要
埋线
具体咨询医师
五、穴位埋线治疗慢性结肠炎慢性结肠炎是一种顽固而易复发的消化道疾病,主要分为过敏性结肠炎和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前者是一种以结肠功能障碍为主的临床综合征,后者症变主要在结肠的粘膜和粘膜下层产生溃疡,临床应用穴位埋线治疗该病有一定疗效,现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男8例,女2例;年龄在18~42岁,10例均系原有该病病史,接受过皮质激素及其它药物治疗后,在半年~1年内复发的患者。根据有反复发生的慢性腹泻、粘液脓血便、两次以上粪便检查培养未发现病原体,结肠镜检等均符合慢性结肠炎诊断的患者。
2治疗方法
2.1取穴天枢、大肠俞、足三里。纳差加脾俞;胃痛加中脘;过敏性结肠炎多“赤医主穴”(第六胸椎棘突上缘)、“赤医二穴”(第一腰椎棘上缘);溃疡性结肠炎加上区虚穴。
2.2方法穴位局部常规消*,并作局麻皮丘,用12号腰椎穿刺针装入2号羊肠线2厘米,从天枢外开0.5厘米处斜向神阙穴平刺进针至神阙表皮处,然后边推针芯边退针管,将肠线留置皮下,外敷无菌敷料。大肠俞以80度角向脊椎方向刺入1.5寸;足三里、上巨虚直刺1.5寸;赤医穴从背部正中线上呈45度角进针至皮下,沿皮下向下刺入1.5寸,推入肠线,外敷敷料。每次埋线间隔20~30天。
3治疗结果埋线时间最长疗程为6个月,最短者仅40天,平均时间为2.5月。其中,治愈6例(症状消失,肠镜示粘膜病变基本恢复正常或仅遗留疤痕);好转2例(症状基本消失或明显减轻,肠镜示粘膜病变减轻);无效2例(症状及肠镜无明显好转)。总有效率达80%。
4讨论
本病在临床上彻底治愈较难,但埋线疗法对顽固性疾病确有较好疗效,以上显效病多在埋线4次以内。该法具有见效迅速的特点,一则可改善免疫功能,二则对穴位有温和持久的刺激,因此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应注意的是,患者近期治愈后尚需继续治疗1~2次,以巩固疗效,同时注意少食易诱发本病的鱼、虾、动物脂肪、生冷难消化食物及刺激性食物,并随着症状的改善逐渐恢复普通饮食。
想要
埋线
具体咨询医师
六、小小痔疮不可怕,穴位埋线全拿下!
痔疮真的是常见且多发的病症,所以有“十人九痔”的夸张说法。痔疮一旦发作就会为患者的工作及生活带来不便,痔疮这种病症好发于20岁以上的成年人,儿童很少发生。
根据发病部位的不同,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内疮一般位于肛门内侧,患上内疮前期就会有便血的情况,没有什么疼痛感,但是到后期突出到肛门外就会有坠痛,同时伴有分泌物,容易引起周遭皮肤湿疹,造成瘙痒。外疮一般位于肛门外侧,和内疮相反,外疮没有出血的症状,反而有坠痛感,特别是在排便的时候格外的疼,同时也会有瘙痒感。而混合疮则综合了内疮和外疮两种症状。痔疮的高发和我们平时的生活习惯息息相关,以下不良习惯,看看你有吗?1、上厕所长时间玩手机现代人真的是手机不离手,而厕所更是成了玩手机的绝佳地点。也就是玩手机这样的习惯,在不知不觉中延长了我们排便的时长,长此以往,直肠或肛门处会因为过度充血产生淤堵,为此人体会不自觉用力,加重了肛门的负担,患上痔疮也就顺理成章了。
2、喜欢吃辛辣、刺激的食物辛辣、刺激性的食物虽然满足了我们的口腹之欲,但是这就让我们的肛门受不住了。因为辣会刺激到直肠、肛门的粘膜,造成充血,另外还会引发炎症,渐渐的也就患上了痔疮。
3、久坐,压迫肛门很多上班族一坐就是一整天,下班回到家也是葛优瘫,这样也就长时间压迫到了肛门,致使盆腔血液不循环,容易诱发痔疮。
4、长期便秘、腹泻便秘、腹泻都属于不正常的排便现象,会让*素堆积在大肠内。而便秘的时候大便会变干硬,很容易让肛门受到伤害,痔疮也就很容易发生。
痔疮确实是让人头疼且尴尬的问题,想要摆脱痔疮的困扰可以试试穴位埋线。
具体治疗方法
取穴:主穴长强、大肠俞、气海俞。
配穴承山、血海、曲池。
风热肠燥型
主症体质壮实,便血量多,点滴下鲜血或喷射似箭,口渴喜饮水,大便燥结、溲赤。舌质红、苔薄或少苔,脉数或细数。治则清热凉血,祛风润燥。处方长强、大肠俞、气海俞、曲池。湿热下注型
主症痔核时有脱出不收,肛门灼热,甚则痔核渗流血水,肛门潮湿不净,口干口苦,大便臭,小便*。舌边红,苔薄*或*厚,脉濡数或弦数。治则清热利湿。处方长强、大肠俞、承山、曲池。气虚下陷型
主症痔核时有脱出不收,便血量少色淡,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治则补中益气,升阳固脱。处方长强、大肠俞、气海俞、承山、百会。想要
埋线
具体咨询医师
特别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药,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温馨提示:善用其心,有病吃药,无病吃饭,适当锻炼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