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溃疡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溃疡病看于己百教授的治疗经验
TUhjnbcbe - 2021/8/22 14:57:00

于己百教授简介

于己百教授,年4月生,山东省烟台市人。18岁时随父学习中医,并为人治病。其父于有五先生为北平华北国医学院第一届毕业生,为施今墨先生的高徒,著名中医临床家、教育家。于教授于年经国家考试院特考及格,获中医师资格,年考入兰州大学医学院学习西医学,医院、甘肃省新医药研究所、甘肃中医学院工作,历任甘肃省新医药研究所副所长、甘肃省中医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甘肃中医学院院长、甘肃省中医学会理事长,为全国名老中医、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年、年被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第一、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年被甘肃省人民*府授予“首届甘肃省名中医”称号。

于教授穷毕生临证所得,创制的胃炎宁胶囊、萎胃宁蜜丸、胃溃宁胶囊、肠炎丸、清胃增食煮散、健脾增食煮散、解热止咳煮散、促孕散(汤剂)、更年宁(汤剂)、肌瘤宁胶囊、痛风煮散、眩晕宁(汤剂)等,在临床上有着良好的效果,在甘肃及其周边地区有重要影响。于教授培养了赵健雄、郭志、张士卿、邓沂、于善哉、李金田等一大批具有浓厚中医特色的人才,促进了中医学的代代相传。

医案

雷某,男,42岁。年5月就诊。

主诉:胃脘胀痛并嗳气吐酸两年。

现病史:患者胃脘胀痛并嗳气吐酸两年,年钡餐透视检查显示十二指肠球部有激惹征象、有龛影存在,诊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服用各类中西药物,疗效不显。刻诊:胃脘胀痛,牵及胁肋背部亦痛,中脘嘈杂,泛酸吐酸,时有嗳气,大便干结,口干喜饮,食冷即泻,情绪不佳或劳累、受凉后胃痛加重;舌淡暗尖红苔薄白稍*,脉沉缓稍弦。

于己百教授如何诊断

中医诊断:胃痛。证型:脾胃虚寒,邪热郁阻,肝气横逆,胃气失和。西医诊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那具体该如何治疗

治法:温脾清胃,疏肝解郁,和胃降逆,止痛止酸。

基本方:半夏泻心汤。

处方:半夏10g,*芩10g,*连6g,*参12g,炙甘草10g,炮姜10g,芍药30g,木香10g,白芷12g,川楝子12g,延胡索12g,煅瓦楞20g,海螵蛸15g,枳实10g,代赭石20g,莱菔子15g。一日1剂,水煎,分两次服。

患者喝了中药效果如何

上方连服两周,诸症缓解。小作调整,又服半月,证情稳定。后改汤为散,入胶囊内,一日3次,饭前服用,又服1月,胃脘胀痛、嘈杂吐酸等症全消。嘱患者停药,并注意饮食、情志等方面的调节。半年后胃镜检查,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痊愈。

解析

溃疡病即胃、十二指肠溃疡,亦称消化性溃疡,是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与胃中酸性胃液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密切关系的慢性溃疡。临床表现主要是上腹部疼痛,还常兼有嗳气、泛酸、恶心、呕吐、上腹饱胀、食少、疲乏无力、腹泻、便秘和失眠等消化系统和全身症状,也可伴有营养不良、贫血等表现。

于己百教授临床上对溃疡病也有独到的治疗经验。现总结如下:

病因病机

中国医学中无溃疡病的病名,但古代文献中的“心痛”、“心下痛”、“心腹痛”以及“胸腹痛”等,多包括本病在内,今称为“胃痛”,又名“胃脘痛”。于己百教授根据本病胃脘疼痛、痛连两胁、嘈杂吐酸的临床特征,独树己见,将其归结到“胃脘痛”、“肝胃气痛”范畴。

治法与方剂

溃疡病胃脘疼痛的发病是多种多样的,但基本病理则是脾胃升降失调、气机郁滞逆乱,即所谓“不通则痛”。溃疡病患者大多属于脾胃虚寒、邪热郁阻,但临床很少见到纯粹的寒证或是热证,往往更多的则是寒热夹杂。溃疡病的病证以胃脘痛、吐酸为主症;病性属寒热夹杂;病机是气机郁阻逆乱、不通则痛与肝气郁结、胃气失和。所以,其治疗原则即是清上温下、疏肝理气、止痛止酸、燮理升降。方选半夏泻心汤加减。(小编提醒:文中所提及的方药在使用中应注意辨证施治!非医学背景朋友需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

本文选自邓沂教授主编的“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项目入选名家学验薪传丛书《于己百医案精解》(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微言精医”

1
查看完整版本: 溃疡病看于己百教授的治疗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