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溃疡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日常所见溃疡分为十二指肠溃疡和胃溃疡两种,溃疡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十二指肠溃疡多见于青壮年,而胃溃疡则以中老年发病多见。
临床症状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或不适,有钝痛、灼痛、胀痛、剧痛及饥饿样不适。发作特点是:1.慢性过程,病程在数年到十余年之间;2.周期性发作,发作期可为数周或数月,缓解期亦长短不一,同时有季节性,多在秋冬或冬春之交发病;3.部分患者有与进餐相关的节律性上腹痛,如饥饿痛或餐后痛;4.口服抑酸剂或抗酸剂可缓解腹痛;5.部分病例症状不典型,仅表现为腹胀、厌食、嗳气、反酸等消化不良症状。
病因及发病机制:导致各类胃炎的病因持续作用下,粘膜糜烂可进展为溃疡,消化性溃疡发病的机制是胃酸、胃蛋白酶的侵袭作用与粘膜的防御能力间失去平衡,胃酸及胃蛋白酶对粘膜产生自我消化。导致溃疡常见的原因有:1)HP感染: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的HP感染率高达90%-%,胃溃疡为80%-90%。2)药物:长期服用NSAIDs、糖皮质激素、氯吡格雷、化疗药物、双磷酸盐、奚落莫司等药物的患者可发生溃疡,其中NSAIDs是导致胃黏膜损伤最常用的药物,大约有10%-25%的患者可发生溃疡;3)遗传易感性:部分消化性溃疡患者有该病的家族史,提示可能的遗传易感性。正常人的胃黏膜内大约有10亿壁细胞,平均分泌盐酸为22mmol/h,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的壁细胞为19亿,分泌盐酸为42mmol/h,比正常人高出1倍左右,个体之间的壁细胞数量也有很大差异,在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和正常人之间存在显著的重叠现象。4)胃排空障碍,十二指肠-胃反流可导致胃黏膜损伤;胃排空延迟及食糜停留过久可持续刺激胃窦G细胞,使之不断分泌胃液素。其他病因:应激、吸烟、长期精神紧张、进食无规律等是消化性溃疡发生的常见诱因,尽管胃溃疡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同属于消化性溃疡,但胃溃疡在发病机制上以粘膜屏障功能降低为主要机制,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则以高胃酸分泌起主导作用。
治疗:
药物治疗:1、抑制胃酸分泌:H2受体拮抗剂:雷尼替丁、法莫替丁、尼扎替丁等。比如雷尼替丁治疗量为mg每日2次,维持剂量是Mg每晚1次;PPI:奥美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兰索拉唑、埃索美拉唑等。比如奥美拉唑治疗量为20mg日2次,维持量为20Mg日1次;雷贝拉唑为20mg日2次,维持量为10Mg日1次;2、根除HP:消化性溃疡不论活动与否都是根除HP的主要指征之一,一般在治疗后至少4周复检HP;3、保护胃黏膜:1)铋剂。此类药物可与溃疡基底面的蛋白形成蛋白铋复合物,覆于溃疡表面,阻断胃酸、胃蛋白酶对粘膜的自身消化,此外铋剂可通过包裹HP菌体,干扰HP代谢,发挥杀菌作用。2)弱碱性抗酸剂:常用的有铝碳酸镁、磷酸铝、硫糖铝、氢氧化铝凝胶等,止泻药物可中和胃酸,短暂缓解疼痛。
治疗疗程:抑酸药物疗程通常为4-6周,部分患者需要8周。根除HP所需的1-2周疗程可重叠在4-8周的抑酸药物疗程中,也可在抑酸疗程结束后进行。
患者教育:适当休息,减轻精神压力,停服不必要的NSAIDs,如确有必要服用,可遵医嘱同时加用抑酸及保护胃黏膜药物,改善进食规律、戒烟、戒酒及少饮浓咖啡等。
反复溃疡发作、HP阴性及已去除其他危险因素的患者可给予维持治疗及较长时间维持剂量的H2受体拮抗剂或PPI,疗程因人而异,短者3-6个月,长者1-2年,甚至更长时间。
手术治疗:以下情况可考虑手术治疗:1.大量出血经药物、胃镜及血管介入治疗无效时,2.急性穿孔、慢性穿透溃疡;3.瘢痕性幽门梗阻;4.胃溃疡亦有癌变。空胃大部切除术及迷走神经切断术是目前最常用的两种手术方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