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港微生活APP-(←戳我下载)点击上方对应蓝字即可发布
冬季保养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养生实践有章可循。中医认为冬季进补宜“封藏”,这正是祖国医学“天人相应”理论的体现。中医素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说,亦即在不同的季节,采取不同的养身保健方法以达到阴阳平衡的效果。
冬天是人们食欲大增,脾胃运化转旺,此时进补能更好地发挥补药的作用,投资少、见效快。事实证明,冬令进补不仅能调养身体,还能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配一料膏方,服用一个冬天,为身体加油充电,就像俗话中说的那样,“冬令进补,来年打虎”。膏方非常侧重全面而整体的调理。膏方的作用主要有滋补强身、抗衰延年、改善体质、治病纠偏、平衡阴阳、调和气血、扶正祛邪和培补五脏几种功效。相比于中药,膏方的药效更平和、调理更细腻。
医院重点专科之一,与南京中医药大学的教授紧密合作,集江苏省、镇江市名老中医为一体的中医团队。中医馆拥有正教授4名、博士生导师3名、主任中医师7名、主任中药师1名。其中有国家中管局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江苏省学科带头人。中医馆坚持以中医传统理论为基础,突出专科建设,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提供优质全面的医疗服务。中医馆开设中医综合门诊、针灸理疗室
中医综合门诊:治疗中医内科、外科、妇科、多发病;风湿性疾病;神经性疾病;疼痛性疾病等。
针灸理疗室:治疗颈椎病、腰椎病、落枕、肩周炎、腰肌劳损、头痛、眩晕、面瘫、耳聋、失眠、痛经、减肥、中风后遗症等。特色治疗:内热针、小针刀、穴位贴敷等新技术、新方法。
中医科分类
有利于提高中医对疾病专一的研究和治疗
也为患者问医就诊提供了方便
主要有哪些呢、给大家介绍下
中医内科中医内科包括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消化系统疾病,比如胃炎、胃溃疡、胆囊炎、胆结石、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等。呼吸系统疾病,比如感冒、咳嗽、肺炎、哮喘、肺心病、慢性支气管炎等。泌尿系统疾病,比如膀胱炎、前列腺炎、肾盂肾炎等。中医外科中医外科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研究外科疾病发生、发展及其防治规律的一门临床学科。包括疮疡、乳房疾病、瘿、瘤、岩、皮肤及性传播疾病、肛门直肠疾病、泌尿男性生殖系统疾病、周围血管和淋巴疾病及外科其他疾病等内容。其中治疗肛肠疾病是本科室的一大特色,主要治疗便秘、肛裂、肛瘘、肛门脓肿、肛门狭窄、肛周湿疹、混合痔、内痔、外痔等。中医妇科中医妇科主要治疗妇女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产后病、乳房疾病、前阴疾病和妇科杂病。中医治疗妇人疾病具有一定优势,如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子宫内膜异位症、多囊卵巢综合征、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等。中医针灸中医针灸是针刺法和炙法的合称。针法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用捻、提等手法,通过对经络腧穴的刺激来治疗疾病。炙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按一定穴位熏灼体表的经络腧穴,利用热的刺激来治疗疾病。针灸疗法适用于各科疾病,包括许多功能性疾病和传染病,以及部分器质性疾病。
下面我院专家为大家详细讲解一下膏方:膏方,又叫膏剂,以其剂型为名,属于中医里丸、散、膏、丹、酒、露、汤、锭八种剂型之一。膏方一般由20味左右的中药组成,具有很好的滋补作用。它是在大型复方汤剂的基础上,根据人的不同体质、不同临床表现而确立不同处方,经浓煎后掺入某些辅料而制成的一种稠厚状半流质或冻状剂型。膏剂有外敷和内服两种,外敷膏剂是中医外治法中常用药物剂型,除用于皮肤、疮疡等疾患以外,还在内科和妇科等病症中使用。内服膏剂,后来又称为膏
中药膏方的好处1、整体感念,全面调理膏方注重全面、整体调理。将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综合既往病史和身体现状,辨证论治,遣方用药,君臣佐使,合理配伍处方。2、辩证施治、针对性强根据患者体质和病情,医生通过诊断辩证,确立用药思路,开出能够充分考虑每一位患者个体特征的膏方。因此,膏滋药更适合患者的个性特点,针对性强。3、单料加工,便于吸收对不同的药料采用不同的处理防范和火候条件。如:中药饮片采用水煎提取,煎出药汁后再进行浓缩;配伍的人参、西洋参、冬虫夏草等贵重药,用小锅另行煎取药汁;阿胶、鹿角胶等胶类药物烊化,收膏时和入;羚羊角粉、珍珠粉等贵重细粉,收膏时直接掺入。因此,使得膏方与片剂、丸剂等相比,具有药效浓度高、饮服后易于吸收的特点。4、无须煎煮,易存易携服用时只需按时取出适量,用温开水冲服,因而有即冲即饮、方便快捷的特点。5、药补兼顾,口味怡人一般膏滋都辅以冰糖、饴糖、蜂蜜调制收膏,不加糖的膏滋药也适量地加入了矫味用的调味剂,掩盖了中药的苦味,使得膏滋药在口感上,甘甜中有药香,易于被服用者所接受。6、药力缓和,稳定持久,四季咸宜膏方配伍中除了中药饮片外,参类、冬虫夏草等补益性药物,阿胶等胶类在配伍中占有相当的比例,使得膏滋药的药性较缓和,药力更持久。尤其一些慢性疾病患者、年老体弱之人,四季皆宜,坚持数年,必然起到恢复元气、祛病养生的目的。膏方的适用对象1.慢性病患者:原来患有慢性疾病,冬令季节,可以结合它的病症,一边施补,一边治病,这样对疾病的治疗和康复,作用更大。2.康复患者:如手术后、放化疗后、出血后、大病初愈后、产后身体极度虚弱的人。3.亚健康状态的人群:现代社会中青年工作生活压力和劳动强度很大,同时众多的应酬,无度的烟酒嗜好,长期不足的睡眠及休息,均可造成人体的各项正常生理机能大幅度变化,抗病能力下降,从而使机体处于亚健康状态,需要适时进行全面整体的调理。4.老年体弱者:老年人,由于它的生理特性,人体的各种机能,都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趋向衰退,而冬令进补,则能增强体质,延缓衰老。5.女性:尤其是更年期女性,对于女性来说,脾胃主全身元气,脾胃虚弱,元气不足,就容易造成女性的衰老;若脾胃能吸收饮食中的营养,充分滋养全身脏器及皮肤腠理,当脾胃正常运转时,全身的营养不断得到补充,人的抗衰老能力、生命力随之增强,脸部就会红润,皮肤就会充满光泽和弹性。6.儿童:尤其是早产儿、破腹产儿童,小儿根据生长需要可以适当进补,尤其是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久咳不愈,厌食、贫血等体虚的患儿宜于调补。膏方的服法(一)膏方一般适宜在每年冬至前后开始服用,至立春左右结束。遵医嘱,初次服用膏方时,可先采用每天早晨空腹服用的方法,此时胃肠空虚,吸收力强且不受食物干扰,药物易发挥作用,如肠胃功能正常运作。这样可以较理想地达到补益的目的。
(二)若按上述服法服用膏方一周后,服用者没有出现任何不良反应时,就可以在每天晚饭后增加服用一次,即一汤匙。保持每天服用两次,直至将膏方服完为止。
(三)若感觉空腹服用膏方后,肠胃有不舒服的情况发生时,可以改为餐后半小时或一小时后服用。
(四)若自觉每天只服用一汤匙或一小袋膏方仍出现身体不适应的情况,也可以采用每日早、晚各服用半汤匙的服法。
(五)服用膏方前或服用膏方期间,顾客若遇上感冒、发热、腹泻等身体不适的情况时应及时停止服用膏方,待上述症状消除后,才可以继续服用。
膏方的储藏1、因膏方制作不加防腐剂,为了防止膏方霉变,膏方应放在冰箱冷藏(格中冷藏)贮存。
2、罐装的膏方在服用时,用干燥清洁的汤匙取膏,取膏后及时盖好罐盖,放回冰箱中冷藏。
3、取膏汤匙不要存放在膏滋药内,以免带入湿气发生霉变。
4、如遇气候潮湿,天气变暖,膏方出现霉点,宜即用清洁水果刀刮去表面有霉点的一层,再隔水高温蒸?冷却贮藏。
膏方的禁忌(一)服膏方期间应忌食生冷、油腻、辛辣等不易消化及有较强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妨碍脾胃消化功能,影响膏剂的吸收。(二)服膏时不宜饮浓茶,含有人参的膏方要忌食萝卜,含有首乌的膏方要忌猪、羊血及铁剂,膏方不能与牛奶同服,因其中含钙、磷、铁、易于滋补药中有机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难溶解稳定的化合物,致使牛奶与药物有效成分均受破坏,甚至产生不良反应。(三)在服用膏方期间,如发生感冒、发热咳嗽多痰或其他急性疾病时应暂停服用;急性胃肠炎或呕吐、腹泻或服用膏剂时若发生恶心、呕吐、厌食、腹泻等胃肠道疾病时应暂停服用,若症状严重,应予及时就医。(四)服用膏剂治病须注意体质与药性是否协调,如体质偏于阳虚有寒,应避免服用阴寒伤阳类药物组成的膏剂。如体质偏于阴津不足,助火伤阴类药物组成的膏剂则不宜服用。(五)一切咳血、咯血、吐血、便血、尿血等出血病症,均不宜服用辛热刚燥之膏剂;妊娠妇女忌服破气活血类药物组成的膏剂。还在等什么大家赶紧预约起来...
预约
(
提示:本案以及本
王某某,女,46岁。务工,体力强,感冒少,食量大。胆汁返流性胃炎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0年,平时并无明显不适。
一诊:/12/7
时时泛酸伴心胸灼热感半年。初起偶然空腹、夜半和食甜发作,现在频发无定时,餐后更明显。渐食纳减,神气差,口苦心烦,眠睡变差,胃痛按之加重,大便干、二日一行。舌嫩稍暗红有齿印、苔薄白底衬*,脉弦。查为胆汁返流性胃窦炎,大便潜血(+)。
此少阳与阳明合病兼肝气有余,大柴胡汤加减:柴胡10g*芩10g制大*10g姜半夏20g枳实10g赤芍10g*连5g吴茱萸2g蒲公英30g海螵蛸20g白芨10g姜*10g生姜6片大枣5枚炙甘草5g:10剂。水煎服,每剂服2/3天,服15天。
二诊:/12/21
第三剂起见其效:泛酸和灼热显减,余症几去。现大便软、日一行,胃口改进。但停药第三天又发,大便潜血(-)。脉症同前。
此只顾清下胆胃,未及补益太阴之过,上方合四君汤:去海螵蛸,加煅瓦楞子10g(打)*参10g炒白术10g;倍干姜10g:10剂,煎服法同前,服15天。
三诊:/1/15
大效,泛酸消失,胃口开、食量增,餐前和餐后泛酸、灼热、胃脘痞痛未不再出现,只有甜食或淀粉类食物多吃时时才有轻微烧心(灼热)感,睡眠好,口不苦,便不干。舌嫩暗淡有齿印,苔薄白底衬*。
处汤丸二方:
1、汤剂:大柴胡合理中汤:柴胡10g炒*芩10g制大*10g姜半夏15g干姜10g枳实10g蒲公英30g干姜10g*参10g炒白术10g赤芍10g生麦芽15g海螵蛸15g白芨10g炙甘草5g:6剂,煎服法同一诊,服9天。
2、丸剂:大柴胡汤合桂附理中合消溃散:生麦芽30g柴胡10g*芩10g制大*10g(不后下)姜半夏20g干姜10g枳实10g蒲公英30g干姜10g*参10g炒白术10g海螵蛸20g炙甘草5g赤芍10g制附子5桂枝10g白芍10g炙*芪30g莪术10g诃子10g白芨10g白芷10g生地榆10g三七3g山药15g炒意米仁30g:每天3次,每次6克,餐前温开水嚼服。
年7月3日星期一:甚效,近一年来只要不吃生冷油腻泛酸痞痛未曾再作。复胆汁返流性胃窦炎消失,几次大便潜血(-)。
1、用大柴胡必有可下之证:从《伤寒论》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和第条“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以及《金匮·腹满寒疝宿食病》第12条“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等来看,大柴胡汤主要适应证有二,一是呕吐,二是心下急(包括心下痞硬,心下满痛,胸胁苦闷)。临床上也用治少阳兼阳明里实证的外感病和急慢性胃肠、胆道、胆囊、胰腺炎症、溃疡和胆石症等消化系的内伤病,只要出现呕吐、胃脘痛,辨属少阳兼阳明里实证,用大柴胡汤也都有不俗表现。
不过,既然条说“下之则愈”,说明用大柴胡汤须有可下之证或可下之机。虽说大柴胡汤主治胆腑热实的心下痛和呕吐,与大承气汤主治腹痛、不大便不同。但临床上要使用大柴胡汤须有大便干甚至秘结,如《可下篇》说“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柴胡汤”,“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柴胡汤”,“腹满痛者,当下之宜大柴汤”。不过,即便是大便不秘反泻,只要有阳明胃腑实热的病机,如条“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者”,那么,大柴胡汤也在所可用。临床上,确实大柴胡汤应用的机会比大承气要多、效果要好,因为它既泻阳明热实,又和解少阳气机。
笔者-3-:50博客发文:女50,患胃溃疡多年。胃脘餐后胀痛凌晨加重伴泛酸,大便干结如羊便,稍有热汗出,明显急易烦,小便*,舌嫩红苔薄白,脉弦细,已绝经。忆印会河曾有治消化疡专方“消溃疡”,实则大柴胡汤加味:柴胡10*芩10制大*10枳实10白芍15生姜3大枣2甘草5诃子10白芨10海螵蛸15姜半夏15瓦楞子15:7剂便畅、痛去、泛酸除。即是例证。
本案虽病在胃和十二指肠,病也未到“呕不止,心下急(痛)”的程度,但有泛酸之胃气上逆、胃痛按之加重之里热实,更有大便干,以及一系列阳热实脉症,尤其是体力强和感冒少耐其攻伐,故大柴胡汤一用到底。
细究当代既有大柴胡汤加减为主治疗治疗急诊消化内科的清胰汤和胆石症方,也有治疗消化杂病内伤的消溃疡。笔者曾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厦门侍诊印会河教授。印老善于辨病治疗,如立足于“六腑能通为用”和胆胃以降为顺,治疗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只要吐酸、嘈杂、便干,总体上属实属热,胃气不降,用大柴胡汤加减方(柴胡10g半夏10g陈皮10g*芩12g竹茹12g芍药20g大*6g生姜6g煅瓦楞子30-60g,苔厚加薄荷3g;吐酸多加川连粉3g(冲)吴茱萸3g;纳少加龙胆草2g)加减,用之多有效验。笔者总结其应用指征有三:餐前或空腹胃痛、便干和舌红苔*。这大概是历代名医善于经方,敢用大*的原因之一。本案恰是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而且三症俱备,证属胆胃热实,故用大柴胡汤加白芨获效。后来笔者推而广之,移治食积、过食酒肉导致的胃脘胀痛,只要胀痛部位在胃脘、辨证属胆胃实热,大便平素溏,均收腑通病去之效。如年5月发现微博:56岁,何某壮汉,三餐酒肉,渐致胃痛、便粘不爽,纳渐减。头晚又勉强饮酒吃肉,次日上午胃痛甚剧,欲吐不能,服保和丸未果。下午诊时胃痛拒按,心烦欲呕,嗳腐吞酸,大便二天未行,舌苔*厚,脉滑数。迳投大柴胡汤(大*后下)加大剂莱菔子和炒山楂,一剂便通痛减,欲呕消失。二剂其病若失。嘱节食一周。果然,损谷则愈。
2、左金丸治肝火有余泛酸的药方:吞酸多由肝火偏旺,曲直作酸也,治当清肝和胃,肝火息则胃气和酸自止。所以前人有“肝经郁火吐吞酸”之说。按照“实则泻其子”治则,肝之木火泻其心,木生火也。故《丹溪心法》制左金丸一方,*连六两苦寒清心为主,吴茱萸一两,辛热达肝降逆为次,治疗嘈杂吞酸,呕吐口苦,舌红苔*,脉弦数等肝火犯胃证,药虽少,但清心以清肝、清肝以降胃之意却奥。《医宗金鉴·删补名医论》说“左金丸独用*连为君,从实则泻子之法,以直折其上炎之势;吴茱萸从类相求,引热下行,并以辛燥开其肝郁,惩其扦格,故以为佐。然必本气实而土不虚者,庶可相宜”,可谓论述精辟。本案一诊以泛酸为主诉,二诊泛酸虽减但仍有,故用合用本方。三诊泛酸消失,故汤丸均未再用。
但大柴胡汤中有芍药,合左金丸*连和吴茱萸恰是《局方》戊己丸,三药等分,另芍药意在和脾缓急,用治肝脾不和的胃痛吞酸,腹痛泄泻。本案恰有胃痛,用量上是大柴胡汤合左金丸,而用药则是合戊己丸。用药之巧如此,正可谓左右逢源也。
3、中药制酸与护膜:咸制酸、甘益酸,因此在辨证方中加入味咸中药有止酸治标的作用。故本案全程用海螵蛸。如果把镜下所见的消化道溃疡延伸到中医的望诊,乃糜点痈疮之类也,也可在辨证方中佐加活血生肌、敛疮托*之药,也可收治标之效。故本案用凉血敛疮的地榆、收敛生肌的白芨、涩肠收敛的诃子、消肿排脓的白芷、活血生肌三七和托*生肌的*芪。由于让药末能直接粘附在消化道粘膜上,则作用更好,故本案用丸药嚼服。临床上,笔者更多的是用经验方“消溃散”,药用清半夏、诃子、白芨、三七、血竭、海螵蛸、白芷,等分为末,每次2-3克,每天2-3次随辨证方冲服,确有消溃敛疮的作用。其中半夏尤宜着眼。以其既降逆制酸,又止血消瘀,一药四功,是制酸护膜的要药。
乌贼骨与瓦楞子均有制酸作用,适用于胃痛泛酸嘈杂之症。但乌贼骨微温,制酸力强,兼能止血,可用于消化道出血。瓦楞子性平,制酸力逊,但兼能行瘀消征,出血之后多用之。
4、蒲公英、生地榆、白芨
蒲公英甘平无*,有清解胃热,消瘀止胃痛之功,不若芩、连之苦寒败胃、化燥之伤阴。《本草新编》“蒲公英泻胃火之药,但其气甚平,既能泻火,又不损土,要长久服”,又说“蒲公英虽非各经之药,而各经之火,见蒲公英而尽服”。缪希雍则认为“甘平之剂,能补肝肾”;何任则认为蒲公英既能清热又能养阴,是一味难得的养阴护胃佳药,而且应大剂量用。是则,蒲公英是泻能清热*,补则益肝肾,乃清、补两兼的平和之药。朱良春教授更认定本品有清胃消瘀定痛的作用,蒲公英融清胃与消瘀于一体,是治胃瘀热疼痛之要药。查章次公先生用小建中汤+蒲公英30克,治疗胃之局部是瘀热如粘膜充血、水肿、溃疡,而全身则是虚寒如腹泻、舌淡等气血不足之证。都是经验之谈。
笔者体会,蒲公英是治疗胃中灼热感的效药,用量一般在20-30克,根据饮水温凉类型的不同,配伍桂枝能有效地减轻胃中灼热这一常见症状问题,即胃中灼热喜冷饮,宜清胃为主,加蒲公英20;胃中灼热喜热饮,宜寒温并用,蒲公英20+桂枝10。当然如果胃无热痛,而是冷痛喜热饮,就只能用桂枝10,蒲公英不可与之,毕竟蒲公英性寒凉。
生地榆:微寒苦酸涩。是常用凉血止血药。但从其泻火解母和收涩敛疮善治烧伤和烫伤中,移治开消溃道疡出血和粘膜溃疡糜烂,诚能解*中活血,凉止中护膜,是一味治疗热性溃疡的内服与外用的好药,用时不炒用,用量宜大(20-60克)。即便是虚寒出血性溃疡病,也可加入于如*土汤等温补收涩方中。
白芨:苦甘涩微寒,有收敛止血,消肿生肌之功,研究发现,本品含大便粘液子,能局部粘附胃粘膜则能止血,入血凉血则可收涩止血。对于只要镜下见到溃疡,尤其是胃溃疡,即便暂未出血,也可前瞻性应用。
5、十二指肠返流,就是从胃镜下看到的胃气上逆,只要辨证不属虚寒,就可在方中加大*3-6克或虎杖15-20克,以承顺胃气下行,有助于胆汁返流的逆转,同时使因胆汁返流而破坏胃的粘膜炎症消退更快。这也是本案迳选大柴胡汤的原因之一。
曾庆明
省名中医、市名中医
医院院长
主任中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深圳市现代经方全科中医临床领*人物
擅长治疗:内科、妇科、男科、老年科、五官科、皮肤科常见病和多发病。其中,“四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高)、冠心病、甲状腺疾病(甲状腺结节、甲亢、甲减)、支气管疾病、肿瘤(含息肉、囊肿、增生、硬化、纤维化、结石、脂肪瘤、肿大等有形积块)的消除,以及失眠(含焦虑症与抑郁症);妇科的不孕症、月经病、习惯性流产,卵巢功能减退、多囊卵巢综合征、输卵管堵塞、更年期综合征、慢性妇科炎症;男科的男性不育、前列腺增生症、以及性功能障碍;老年科的老年脑病(痴呆、中风后遗症)和肠胃疾病等,临床经验丰富!预约挂号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