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流砥柱:放飞“玲珑一代蛟”的*纬禄院士
有问题共同商量,有困难共同克服,有余量共同掌握,有风险共同担当
作者:纪刚,刘波,胡瑞光,张英,王瑞,漆光平,吴松龄,鞠海涛,窦志红......
全文字数:阅读时间:13分钟
图片数目:21
“衣服为什么会破在这个地方?”“心口痛,揉得久了就破了”
在今天十二所研发楼七楼,有一处会议厅,叫做“共同讲堂”,用于平时技术交流会议和讲座之用,每年有几十场讲座在这里举行。会议厅门口一块看板上,就写着一段经典的“四个共同”:有问题共同商量,有困难共同克服,有余量共同掌握,有风险共同担当。
*纬禄院士(左)、梁思礼院士(右)在十二所所庆四十周年庆祝大会主席台上亲切交谈。
这“四个共同”,是航天人也是航控人当仁不让的团队精神,最早提出这四个共同的就是曾任十二所所长的*纬禄院士,中国固体运载火箭总体和自动控制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运载火箭与航天技术的主要开拓者,被誉为新中国四大运载火箭专家之一。*纬禄大力倡导的“四个共同”原则,如今已成为航天系统工程管理思想在实践应用中的“金科玉律”,成为航天系统工程协同工作、解决问题的法宝。
*纬禄,年12月18日出生于安徽省芜湖市。年8月考进南京中央大学电机系无线电专业。年“卢沟桥事变”后随校搬迁重庆,年8月毕业获得工业学士学位,直接分配到国民*府资源委员会无线电器材厂重庆分厂,历任助理工程师、工程师。
年高中毕业的*纬禄
年5月,怀着科学救国梦想的*纬禄从重庆前社英国,*老先从重庆坐飞机前往印度的加尔各答,然后才筹划进一步的求学之路。
最终于年5月赴英,在英国标准电话及电缆公司和马可尼无线电公司实习,年考入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无线电系攻读研究生,年毕业以《双路无线电通信》论文获硕士学位。
英国实习期间的*纬禄
*纬禄手稿,笔迹工整
*纬禄年10月回国,在资源委员会无线电公司上海研究所任研究员。
20世纪40年代的*纬禄
上海解放后,在华东工业部电信工业局电工研究所任研究员,年10月调任北京解放*通信兵部电子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年12月奉命转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从此开始了他献身中国运载火箭与航天事业的战斗生涯,踏上了中国铺向太空的新长征路。
年*纬禄参加国家“12年科学规划”
(前排左一)
年*纬禄转业前的留影
一个现代通信技术的研究专家踏上我国运载火箭自动控制技术的创业之路,迎接他的第一个挑战就是从事由苏联引进的液体近程弹道导弹的仿制工作,他主管控制分系统。控制系统是运载火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个工业基础薄弱的国家,科学技术也相对落后,因而,运载火箭控制方面的技术难关比比皆是。作为控制专业的设计部主任、运载火箭控制分系统仿制负责人*纬禄,深知责任重大和国家使命的严肃性,凭借自身扎实而深厚的技术理论基础,及在国外博览群书的所见所识,再加上从小养成的刻苦钻研、勤奋严谨的治学风格,他硬是率领着有关科研技术人员从原理分析着手,拿出设计方案并经过各种试验,圆满地完成了仿制“”导弹的仿制任务,还带出了我国最早的一支运载火箭控制系统的设计队伍。
在我国涉及导弹与火箭技术的众多学科和技术领域都还处于空白的状态下,他主持突破了我国液体战略导弹控制系统的仿制关、自行设计关,相继解决了远程和多级导弹的液体晃动、级间分离及各种制导、稳定方案的理论和工程技术问题,使我国液体战略导弹控制技术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在我国第一个自行设计的液体中近程弹道导弹的研制中,*纬禄被任命为副总设计师兼控制分系统的主任设计师,直接主持和参加了控制分系统和总体设计整个型号的研制、试验工作。六十年代初,苏联撕毁协议,从中国撤走了全部专家,但在屠守锷、*纬禄、任新民和梁守槃等人领导设计人员日夜奋战下,东风二号还是于年如期出现在了发射现场。
东风二号是我国研制的第一枚中近程地地火箭,当时人们对它寄予了厚望,都亲切地称其为“争气弹”。然而,在发射仅仅69秒后,这枚“争气弹”却不争气地坠毁在发射台附近。作为某型号控制系统的负责人,*纬禄的心瞬间跌倒了冰点,眼泪夺眶而出,频频发作的胃痛也再次袭来。
在该型号首飞失败后,他毫不气馁,积极参加故障分析工作并再次主持对控制分系统更深、更细、更准确的分析、计算、仿真试验和综合试验,两个月后,东风二号试验队给出了试验失败的原因:一是未将弹体作为弹性体考虑,二是发动机强度不够。
*纬禄对责任毫不逃避,他痛定思痛,率领控制系统小组的技术人员从控制角度入手,根据理论分析和试验结果,重新进行修改设计,经过反复分析、计算、仿真和试验,通过改变仪器舱和陀螺的安装位置,成功解决了弹体的弹性振动问题,解决了运载火箭飞行中箭体弹性振动对控制系统的影响问题。
夜以继日的超负荷工作加上巨大的精神压力,让*纬禄得了严重的十二指肠溃疡,但他顾不上治疗,只能持续按揉胸口才能缓解疼痛。艰苦的付出必有丰厚的回报,年6月29日,*纬禄亲眼见证了东风二号的成功发射!在他和同事们艰苦卓越的努力下,第二枚经过修改的东风二号运载火箭飞行试验获得了圆满成功,揭开了我国运载火箭发展史上新的一页。
*纬禄又先后参加与负责我国中程、中远程、远程液体弹道运载火箭控制分系统工作,他带领科技人员从理论上对捷联式惯性制导系统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一整套变参数线性自动控制系统的外干扰安全补偿理论,纵向采用捷联式制导系统,横向采用陀螺加表系统,姿态控制采用速率陀螺,实现了用比较简单的惯性器件组成比较精确的控制系统的设计,保证了年4月24日长征一号火箭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成功。
作为控制系统研究所所长,*纬禄参加和领导了远程运载火箭和由此演变而成的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初期的研制工作,主持了分系统控制系统采用平台的计算机方案,使我国运载火箭的控制分系统又开拓了一条新的技术途径,保证了控制分系统有很高的可靠性,使长征二号火箭得以按期研制成功。
20世纪70年代后期*纬禄主持研制潜地和地地固体机动运载火箭,突破了水下发射、三轴稳定平台在运动基座上的调平及瞄准、运载火箭设计诸元的适时计算和装订、陆上机动发射车的研制等系列关键技术。
潜艇水下发射固体燃料火箭是和*纬禄的名字连在一起的,是我国火箭从液体燃料转换为固体燃料的新纪元的开端。我国第一代潜艇水下发射固体燃料火箭的研制成功,则集中体现了*纬禄的成就和贡献。
这一固体火箭的研制一开始就越过了单级阶段直接进入了两级火箭的研制。
年7月*纬禄(中)和同事在南京长江大桥做试验时的合影
*纬禄是20世纪70年代初主持这一火箭研制试验工作的,并被国防科委任命为潜艇水下发射固体燃料火箭的总设计师。年9月,这个研制任务被列为我国运载火箭与航天事业80年代前期三项重点任务之一(“三抓”之一)。这一型火箭所涉及的学科和技术领域,有些在国内尚处于空白或薄弱状态,一些设施、设备条件也未完全具备。知难而进的*纬禄率领广大科技人员和工人师傅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一边进行技术方案的论证设计,一边进行关键技术的攻关和技术基础的条件建设,攻克了一系列关键技术,如:弹体机构的小型化、控制系统小型化等技术,耐高压全密封弹体结构技术,聚能爆炸切割蒙皮式级间分离技术,三轴稳定液浮陀螺平台的研制及其在运动基座上的调平、瞄准技术,耗尽关机技术,尾罩密封环技术等,创造性地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代潜艇水下发射固体燃料火箭,填补了我国的空白。张爱萍将*曾为这次发射题诗一首,亲昵地将这种体积小、威力大的火箭称为“玲珑一代蛟”。
在“水下发射固体燃料火箭”试验的关键阶段,*纬禄经常感到体力不支,医院检查。长长的诊断单让医生都感到十分诧异,眼前这个消瘦的人到底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会落得这一身的病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输尿管结石、心脏病等。
当时已经66岁的*纬禄由于过度操劳,体重少了11公斤。有人说,*老总这是“剜”肉“补”导弹,11公斤相对于动辄以吨计算的导弹来说算不了什么,但是将这血肉补在导弹上,成就的却是一个民族航天事业的希望和骄傲!在主持召开总设计师扩大会的一天晚上,*纬禄开始发烧,并且出现便血。这是长期胃溃疡引起的胃出血,如出血量大,往往会发生失血性休克,若抢救不及时可能危及生命。*纬禄很清楚自己的身体状况,也明白会有什么样的结果,但他想到,自己作为总设计师如果不参加会议,许多问题定不下来,下一步工作就不好开展。
于是,他自己想出了解决的“办法”,医院要点止血药,并再三叮嘱秘书“我的病不许跟别人说”。就这样,“有办法”的*纬禄靠着止血药,强忍病痛主持会议,直到5天的会议开完,医院检查治疗。
20世纪70年代初的*纬禄
此后为将这一火箭移植到陆基,他又主持研制成功了火箭运载、起竖、发射的三用机动车,解决了火箭的机动运输发射技术等关键难题,使我国的国防实力得到进一步实质性的加强。
潜艇水下发射固体燃料火箭是*纬禄主持研制的我国第一枚固体潜地火箭。这项任务从年立项后一直由一院负责,直到年,一批试验箭即将齐套,通过大量试验,已基本掌握了水下发射技术,为完成潜艇水下发射固体燃料火箭及以后开展的工作打下了基础。此时,上级决定潜艇水下发射固体燃料火箭研制任务归二院抓总,一院只承担遥测设备的研制任务。
80年代*纬禄在办公室
年10月12日,我国潜艇水下发射固体燃料火箭取得成功。中共中央在贺电中指出:“这是*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的又一胜利,它标志着我国固体火箭技术又有了新的发展!”
年9月29日*纬禄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全国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大会上发言
20世纪90年代,*纬禄在舰艇上
21世纪初,*纬禄在办公室
图为被誉为“中国航天四老”的*纬禄(左一)、任新民(左二)、屠守锷(左三)、梁守磐(左四)摄于年1月
从左到右依次为屠守锷、杨家墀、*纬禄、任新民、王希季、孙家栋。
参考资料:
1.《*纬禄院士传记》,宇航出版社,年3月,*道群
2.《峥嵘岁月》,十二所,年10月,常双穗主编
3.《钱学森故事》,解放*出版社,年1月,涂元季,莹莹
4.《把成功当作信仰》,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年12月,李洪
5.《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哲学思想》,北京大学出版社,年1月
6.《天歌》,宇航出版社,年5月,天泉,何建明
7.《启航》,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年4月
8.《天*》,宇航出版社,年6月,马兴瑞
9.《中国航天事业的60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年9月,刘纪原
10.《天穹神箭:长征火箭开辟通天之路》,宇航出版社,年12月,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11.《中国航天腾飞之路》,中国文史出版社,年9月,王礼恒
12.《艰苦创业三十年》,航天部第一研究院,年
13.《中国航天60年大事记》,北京大学出版社,年9月
14.《航天事业三十年》,宇航出版社,年9月,航天工业部征文办公室
15.《当代中国的航天事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6月,《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
16.百度百科
*纬禄精神:
忠诚报国、献身航天
攻坚克难、勇攀高峰
团结协作、集思广益
淡泊名利、无私奉献
“四共同”原则:
有问题共同商量
有困难共同克服
有余量共同掌握
有风险共同承担
“三个三”:
在基地三条要求,和大家一起排长队买饭,一起搞卫生,一起扫厕所。
出差三条要求,只要能走出去就行,只要有饭吃就行,只要有地方睡觉就行。
用公车三不许,私人外出不用车,接送亲友不用车,家人有事不搭车。
隶属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时期:
*纬禄,第一设计部副主任,年12月任职,年6月升任第一设计部主任。
改制隶属第七机械工业部第一研究院:
*纬禄,十二所所长,年10月任职。
田村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