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溃疡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中医泰斗治痛经的三个方
TUhjnbcbe - 2021/2/10 12:16:00

痛经是困扰中青年女性的一种常见疾病,轻者尚能忍受,重则疼痛难忍,伴腰部酸痛,必须卧床休息,甚至面色苍白,冷汗淋漓,四肢厥冷。蒲辅周老中医为中医界泰斗,治疗痛经常用以下验方,简单有效,都有红糖在里面,味道应该也不错,可辨证选用。

茺蔚老姜汤

茺蔚子(益母草代亦可)50g,煨老生姜50g,红糖g。

煎取3碗,分3次热服。治疗经行腹痛,每月行经时服之,多年痛经往往亦愈。

当归艾叶汤

当归50g,生艾叶15g,红糖g。煎熬取3碗,分3次温服,每月经期服。

经行腹痛,下腹凉,手足不温,属血寒者。此方为蒲辅周在农村用之有效的经验方,多年痛经、月经不调,服之经痛消失。

艾附丸

艾叶、四制香附,等分为细末,红糖熬膏为丸,每次服三钱(9g),开水送下。

妇科痛经、月经不调,属胞宫有寒,肝气不舒者,用之有效。此方简验便廉,是蒲辅周在农村常用之的效方。

纵观上方,均以散寒活血为主,可见本病多因寒凝血瘀所致,因此女性在平时应注意保暖,防止受寒,预防本病发生,经期更是如此。

而上述三方中都加入了红糖,而红糖性温,味甘、入脾,具有益气补血、健脾暖胃、缓中止痛、活血化瘀功效,常用于调经和滋补。

在方一中,茺蔚子是益母草成熟的果实,茺蔚子和益母草功效相似。茺蔚子偏于行血祛瘀,益母草偏于活血化瘀,二者皆为妇科调经要药,所以可以用益母代替茺蔚子。

三个方子都是针对寒引起的行经腹痛,其中方二是针对的血寒引起的痛经。血寒并不是说血是寒凉的,而是说寒邪入侵血液,凝滞气机,血液运行不畅引起的一系列症状,称为血寒证。主要表现有患处冷痛拘急、畏寒、手脚清冷、心腹怕冷、(若腹部有疼痛,喜暖则缓)、唇舌青紫、痛经、小腹凉喜暖、经期有暗紫色血块、月经推迟等。方中使用当归和艾叶都具有活血、调经止痛,且艾叶和红糖又可以温中散寒,对于血寒引起的痛经具有很好的温中散寒,调经止痛的效果。

儿茶为豆科落叶乔木儿茶的枝干或茜草科植物儿茶钩藤的枝叶煎汁浓缩的干燥浸膏。性味苦、涩、凉,归肺经。具有收湿敛疮,生肌止血之功。《本草经疏》云其“今人多用外治,内服甚少。”由于儿茶外用具有很好的收湿敛疮,生肌止血的药效,笔者多将其用于内服或灌肠治疗口疮、食管溃疡、胃溃疡、糜烂性胃炎、直肠溃疡等,疗效甚佳。

口疮、扁平苔癣、扁桃体炎

儿茶治疗口腔病,代有记载。例如,《本草纲目》以儿茶与硼砂研末外搽,治牙疳口疮。《积德堂经验方》以儿茶与雄*、贝母等研末外搽,治疗走马牙疳。《杂病源流犀烛》儿茶散以儿茶配冰片研末吹患处,主治牙龈肿痛,舌尖粉碎者。

笔者治疗口疮,常在内服药的基础上,以儿茶舌下噙化,用含有儿茶的唾液浸润疮面,有很好的止痛与收敛疮口效果。此法也适用于口腔扁平苔癣。对于口腔炎,则以儿茶配伍金银花、芦根、野菊花煎水含漱,有消炎、止痛、敛疮的效果。

另外,有资料报道,用儿茶与杮霜、冰片、枯矾共研细末,甘油调涂,治疗扁桃体炎有效。也有人用儿茶醋磨汁涂于患处,治疗唇风(唇炎破溃流水),有效。

反流性食管炎、食管糜烂

食管糜烂,多由反流性食管炎引起。因为胃中含有盐酸的胃液反流至食管,引起食管的烧灼性损伤,形成黏膜的溃疡面,引起胸骨后烧灼、闷痛感,乃至于濒死感。对于此类病症,笔者常以藕粉30克,沸水冲开,稍凉后,调入白及粉3克、云南白药1克、儿茶5克,搅拌均匀,睡前取半卧位,用小勺小口慢慢含咽,使药粉敷布于疮面,以起到收敛止血,生肌收口的效果。

本法屡用屡爽,治愈了很多此类患者。最典型的一例患者,男性,66岁,以冠心病心绞痛前来诊治,其主诉为胸骨后发作性疼痛,压榨、濒死感,近半月来反复发作,曾多次医院急诊室,但是查心电图无异常,而此症状在服速效救心丸后可缓解,医院后自然缓解。

笔者经询问后得之,其有慢性胃炎,近日胃部胀满殊甚,有呃逆现象,且这种情况只发生于夜间睡眠时,白天绝不会发生。考虑到夜间平卧时由于胃内压增加,食管压减小,反流的可能性增大,而心电图多次检查无异常,可以排除心绞痛,胸骨后疼痛属于反流性食管炎引起,径用半夏泻心汤加代赭石、旋覆花,加用上方睡前小口含咽。孰知1剂即效,7天后复诊,期间无1次发作,后经调理月余而愈。

胃溃疡、糜烂性胃炎

胃溃疡、糜烂性胃炎,医者多用口服药治之,疗效也属满意,但此病属于胃中生疮的范畴,若在方中加入收肌敛疮之品,可以增加疗效。有资料报道,用胃疡散(含儿茶、内金、呋喃唑酮)空腹服,治疗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99例,治愈91例,好转7例,有效率达99%。

对于胃溃疡、糜烂性胃炎疼痛较重的患者,内服方中加入儿茶、白及粉各5克冲服,对于胃黏膜修复及止痛有很好的辅助作用。

溃疡性直肠炎、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属于难治的癌前期病变,现代医学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法,而中医治疗此病有一定的优势。由于本病也属于黏膜溃疡,故儿茶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笔者临床上治疗此病甚多,疗效满意,除中药内服外,配合中药灌肠也是取得疗效的一个很重要因素。用法为:灸甘草30克,穿山龙30克,煅牡蛎30克,生山药30克,水煎取汁,浓缩成毫升,加入儿茶粉、三七粉各5克,睡前保留灌肠。效果满意。儿茶临床多入丸散或含服,每日3克左右。

王某,女,55岁。年9月15日初诊。

10年前,因患低血钾病而出现四肢周期性瘫痪,经中西医结合治疗而愈,化验均在正常范围,但腰背长期疼痛。经X片检查示:胸、腰椎及骨盆普遍骨质稀疏,确诊为骨质疏松症。

刻诊:形寒肢冷,腰痛膝软,不能久站、久立、久行,甚至卧床过久亦全身不适,喜睡懒动,纳便尚可,月经已在5年前停经。脉象沉细,舌淡嫩、胖大有齿痕。两骶髋关节、命门穴及耻骨联合处压痛。

此病是中医的“骨痹”、“骨痿”,证属肾阳虚衰。患者厌惧内服汤药,要求中成药长期吞服,故投金匮肾气丸,每日吞服2次,每次12g。同时自我按摩上述压痛部位。

经5个月治疗,腰背痛及其他症状渐渐减轻至消失。X片复查示:骨密度比治疗前明显提高。为了巩固疗效,嘱其减其量而长期吞服。随访5年,能胜任家务工作。

临证心悟

肾藏精,主生长、发育,年老后肾气日衰,肾精不化而渐虚,于是筋骨解堕。国内一些流行病学调查也证实了“肾虚患者”的骨矿含量不但低于同龄的健康人,而且低于非“肾虚的病人”。加上患者经水已断,天癸渐竭,肾阳虚亏之象毕露,故首选肾气丸长期吞服,来恢复生命的原动力。

患者肾阳不足在命门穴、曲骨(耻骨联合)、次髎(骶髋关节)出现压痛,这些穴位所在经脉均与肾有直接或间接关系,自行按摩也有利于加速药物的吸收与病体的康复。

忌口是指病员膳食的禁忌,这民间大家认为只有中医有,也是中医老一套,所以病员对中医师经常会有要不要忌口的发问。

其实现代医学对于忌口也非常重视,例如肾炎忌盐,胆囊炎的忌油,以及服小苏打后忌酸醋,服磺胺类后忌鸡蛋等;它的严格胜过中医,由此可知忌口包含着两种意义:

吃药后忌口,在某些情况下是一定的法则,如肾炎忌盐;膳食忌口,在某些病况下也有讲求的必要,如太阳中风禁生冷;必须从药性、病情两方面仔细考虑,作出适当而中肯的处置。

中医不同于西医,由于中医理论自成一个系统,中医师们接受了这一系统的指导,完成其治疗任务,忌口问题便跟着治疗的原则进行。中医把人体看作整体的,对于内脏、神经、血管和机体上的其他部件,都是密切联系不可分离的。

因把疾病区别为寒、热、虚、实四型,药物的作用也分为温、凉、补、泻四种。忌口范围根据此意义,视食物性质的甜、咸、辛、凉来观察疾病的寒、热、虚、实是否有害,作出决定。一般的食物,可作如下分类:

(一)生冷水果类

热性病初期有怕冷现象,或没有热型的疾患有消化不良、胸闷、腹痛、吞酸、泄泻等胃肠病,均忌生冷食品。医师主要观察,除症状外还注意其舌苔变化。倘舌苔厚、腻、白、滑的,是痰、湿、风、寒的表现,即使有发热、口干现象,也有禁止必要,含有多量水分的水果尤忌。

(二)辛热香燥类

凡急性热性病具有口干、唇燥、泄赤、大便闭结等症状的,中医概称内热,忌食酱、姜、蒜头、花生、蚕豆等物,煎炸的东西也在禁例。

(三)油腻厚味类

油腻食品富含脂肪,厚味食品富含胶质,如红烧的猪、羊肉、甲鱼、海参等,容易发生消化不良,排泄失常,尤其肠热症可以助长热势亢进,故对伤寒、湿病、暑热病以及肠胃功能迟钝的病员绝对禁忌,即在病后,因防死灰复燃,短期内亦极审慎进食。

(四)黏滑甜味类

糖食易于作酸,糕团等因胃酸难以透入,消化率极低,肠胃薄弱和痰湿素重的病员均不相宜。

(五)发物和过敏性类

凡能引起口干、目赤、牙龈肿胀、大便闭结等的芥菜、韭菜、香菇、金花菜等,都有发热可能,俗称“发物”,中医在阴虚证尤其外科疔*、疮疡,习惯忌食过敏性的食物,以水族海鲜最多,如蚶子、蛤蜊、*鱼、带鱼及虾米、干贝、海鱼干等。对于咳嗽、荨麻疹等,极易引发,在所必忌。

(六)刺激和调味品类

经常有头晕、偏头痛、心跳、失眠、颧红以及性情躁急,易悲易怒等精神病态和神经官能症的,对酸辣均忌,菜肴不宜过咸过甜,调味品中酒和香燥之类,均应免除。

中医分析病候,为外感和内伤两大部门,外感多指发热,内伤着重先后二天(包括肝、肾、脾、胃),统而言之,不外热型和肠胃及神经系统疾患,膳食禁忌,即对此三者为重点,故上列各项内总的运用,随着证候而灵活运用。

例如初发热期忌生冷,到高热稽留而水分缺少时期,反而需要水果,民间把西瓜认作天生白虎汤(白虎汤是中医治肠热症的著名方剂)。

发热兼具肠胃病的,不但生冷要忌,油腻、黏滞的一切食品都要忌,倘使神经受到了波动,辛热和刺激的食品,当然也要忌。

所以中医对病员的忌口问题,要从观察证候来判断病因、治则所决定的,根据病例、病的阶段而能掌握这些关键问题的。《仲景全书》里说: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以此致危。便是这个道理。

气、寒、虚三种胃痛心得

胃痛即胃脘痛,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尤其是当今的快节奏工作生活环境下,发病人群居高不下。中医药治疗该病的效果颇佳,是中医内科治疗的优势病种之一。胃痛有急性和慢性之分,而慢性胃痛也可由于某些因素的诱发而急性发作,其中慢性胃脘痛中医治疗往往可以起到治本的效果。秦伯未所论的胃脘痛,主要是指慢性胃痛。中医认为胃痛多是由于胃气阻滞、胃络瘀阻、胃失所养等原因导致的,秦伯未将慢性胃痛分为胃气痛、胃寒痛、胃虚痛3类。

01

胃气痛

常见两种类型:一种是本身脾胃气滞导致,另一种是由于肝气犯胃导致的胃痛。

脾胃气滞者多有脾胃虚弱的慢性病基础,饮食不当引起气滞疼痛,症见胃脘胀痛,嗳气后缓解,或伴见腹胀,大便难解等,脉多弦滑。治疗当行气散滞,症轻者方用香砂枳术丸(组成:木香、砂仁、枳实、白术);较重者合沉香降气散(组成:沉香、砂仁、香附、甘草)。

肝气横逆犯胃所致的胃痛,常兼见胁满胀痛、善太息、烦躁易怒等。治以疏肝健脾和胃,方用柴胡疏肝散或调气散(香附、青陈皮、藿香、木香、乌药、砂仁、甘草)。凡肝气引起的胃痛,经久不愈,极易化火,治宜辛泄苦降,方用化肝煎(白芍、丹皮、山栀、青皮、贝母、泽泻)合左金丸。

胃气痛案

杜某,女。

初诊:潮热少汗,头胀胸闷,泛酸,吐痰涎,腹胀,大便不实,脉形细弦而带数。得之半载以上,经事已停3个月。阴分亏耗,肝旺脾弱,有酿成“干血痨”之忧。

暂予调理肝胃,方候明*:左金丸(包煎)2.1g,白蒺藜9g,竹沥半夏、广郁金各9g,柴胡3g,炒枳壳、橘白络、佛手柑、青蒿梗、炒竹茹各4.5g,路路通9g。

二诊:泛酸、吐痰涎已止,胸闷腹胀亦轻,潮热少汗,头胀,大便未实,经血内闭,肝旺脾弱,耽延则成痨怯。再宗效法出入:炒柴胡、枳壳、佛手柑、橘络白、炒条芩各4.5g,白薇、广郁金、竹沥半夏各6g,白蒺藜、扁豆衣、路路通各9g。

本例属肝气横逆乘脾犯胃的典型病例。秦氏用左金丸以*连止吐、吴茱萸行气止痛,柴胡、郁金、白蒺藜疏肝解郁,青蒿梗退潮热,竹沥半夏和胃降逆,佛手柑、橘络白健脾理气、和中消滞,竹茹开胃郁,使胃中上逆之气下行,路路通治月经不调,故初诊服药后即见效。

二诊针对潮热少汗头胀,用柴胡、扁豆衣、白薇、炒条芩等退热,配伍他药,以竟全功。

胃气痛从肝胃施治,以理气为主,但需细致辨证;理气药性多辛澡,易耗气阴,对肝血不足、肝火偏旺者慎用;魏玉璜的一贯煎,在滋养中佐以疏肝,治胃痛伤阴者可采用。

02

胃寒痛

多由过食生冷,中焦受寒所致,患者多喜手按、热饮,痛时持续,伴吐清水,畏寒,手足冷,脉沉迟,舌苔白腻,属实证。治宜温中散寒,方用厚朴温中汤。兼饮食不慎,寒食交阻,疼痛加剧者,酌加神曲、山楂等以消食滞。

秦伯未的经验认为:“胃寒痛如恶寒或呕吐白沫,宜用桂枝,不宜用紫苏。紫苏行气宽中,可用治脾胃气滞、胸闷、呕恶等症,但偏重于风寒解表,不若桂枝通阳化气,治里虚寒证最适宜。”

胃寒痛案

何某,男。

初诊:中气虚寒,胃失和降,疼痛牵引胁背,脉沉迟,苔薄白,泛酸嘈杂,食即不舒。拟建中汤合辛开苦降之品:桂枝3g,干姜、炒川连各1g,薤白、新会皮各4.5g,广郁金6g,白蒺藜、枳术丸(包煎)各9g,瓜蒌仁12g,沉香片2g(后入),当归须2.4g。

二诊:胃脘痛时或牵及胁背,泛吐酸水,脉形濡弱,舌苔薄白,痛甚汗出恶风。中宫虚寒,治拟小建中方意:桂枝3g,白蒺藜9g,煅牡蛎30g,广郁金6g,左金丸2g,煅瓦楞18g(研细),白芍、竹茹(姜汁炒)、薤白(酒炒)、炒枳壳、橘白络各4.5g。

三诊:胃脘痛减轻,泛酸已止,纳食颇佳。中气虚寒,胃弱脾困,仍拟前法出入:桂枝3g,干姜1g,薤白3g,白芍4.5g,炒川连1g,瓜蒌仁(打)12g,炒枳壳、广郁金、茯苓各9g,饴糖30g(2次冲服)。

患者中气虚寒,胃失和降,秦氏以小建中汤为主方加减治疗,取其建中焦胃气,辛开苦降,调理气机缓解胃脘疼痛。二诊时症状没有明显缓解,在小建中方基础之上,加薤白理气通阳止痛;针对胃中泛酸、嘈杂不舒,加入煅牡蛎、煅瓦楞制酸止痛,左金丸疏肝和胃,竹茹、橘络白和胃降逆,即减少胃酸分泌,又能抑制酸水泛出。

本例从初诊至三诊,均以桂枝为君药,三诊时,症状明显缓解,但仍有中焦虚寒之病本,因此,续用小建中方,加入适量补气和血之饴糖善后。

03

胃虚痛

常空腹痛,得食或得温则缓解,伴泛酸畏寒喜暖,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或虚弦。秦氏谓此证与脾关系密切。因胃主纳,脾主运;胃宜降,脾宜升;胃喜凉,脾喜温;胃当通,脾当守,两者作用不同,但相互为用。胃虚痛,其病机偏重脾气虚寒,治拟*芪建中汤温养中气。

根据秦氏的经验,患者在出血时生姜改为炮姜,加阿胶,效果更好。

胃虚痛案

赵某,男。胃脘隐痛,得食能缓,手足厥冷,喜热畏寒,脉沉细,苔薄质淡。方拟*芪建中汤合良附丸:炙绵芪、大枣各12g,桂枝、高良姜,新会皮、佛手片各4.5g,白芍、制香附、炒六曲、炙甘草各9g,陈香橼6g。连服5剂而愈。

秦氏认为:胃虚痛与胃寒痛都有喜按、喜温等寒象症状,需辨明虚实,有时虚实夹杂,立方用药,匀须兼顾。胃脘隐隐作痛,为虚痛之表现;手足厥冷,喜热畏寒,脉沉舌淡,说明患者胃有虚寒。

方中*芪、桂枝、高良姜温阳补气,且补而不滞;佛手、陈皮、香附等理气止疼;白芍、甘草,酸甘化阴,缓急止痛,且顾护胃阴。纵观全方,主症次症兼顾,有补有制。秦氏治疗胃痛喜用桂枝,为其经验,从案例中可见一斑。

针灸高手速成班

学习内容:

1:无痛进针手法;:

2:特效治疗疑难杂症的三才绝技针法;(三才针、开泰针、三才九候针、三才七星针治疗疑难杂症、肺三针,肝三针,肾三针,精.气.神三针,百病一针疗法等)

3:秒杀各种疼痛法等;

时间:半天

费用:线下:元;线上直播:元;

联系我们

邹老师

陈老师

彭老师

杭医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医泰斗治痛经的三个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