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完成的1例十二指肠球降交界神经内分泌肿瘤内镜下切除。该病例经术前充分评估、术中术后谨慎处理得以顺利出院!
患者为62岁女性,上腹部隐痛20余天,医院查胃镜提示十二指肠球降交界处粘膜下肿物,大小约2cm。遂来我院进一步就诊。入院后完善上腹部CT(因过敏问题未行增强)及超声胃镜检查,考虑病灶起源于粘膜下层(神经内分泌肿瘤?布氏腺瘤?)。
个人经验体会,十二指肠球部病灶处理较降部更为难,具体原因有几个方面:
1、布氏腺体较多,粘膜下注射困难,
2、同时,十二指肠存在双重供血,容易发生术中及术后迟发出血;
3、因术后粘膜缺损胆汁、胰液腐蚀创面导致术后容易迟发穿孔等问题。
4、球部空间较降部更为狭小,手术操作视野较差、发生穿孔后创面封闭较降部更为困难。
具体详见本
王小五
晚上睡觉的时候,半夜肚子总会疼,而且能把我疼醒,但是吃几口东西能缓解。
李小男
你的肚子里是住了一条“馋虫”吧?不给吃东西就“闹妖蛾子”。
王小五
这个比喻挺形象的。
专家
解读
这位朋友通过检查,确诊为十二指肠溃疡,属于消化性溃疡的一种。朋友所说的“馋虫”其实就是胃酸,而疼痛则可能是消化性溃疡。吃了东西,把胃酸稀释之后,疼痛自然就缓解了。
消化性溃疡主要包括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有时也可发生在食管下段,这是一种很常见的疾病,大约10%的人在其一生中会患过此病。
临床上,十二指肠溃疡较常见,发病年龄也较胃溃疡早,多见于青壮年,而胃溃疡较少,多见于中老年人。
有人说自己“饿到了,肚子就疼”,还有人说自己“吃饱了,肚子就疼”,这两种情况代表消化性溃疡的两个部位。
一般来说,在饭前饥饿时疼痛为十二指肠溃疡,原因为胃酸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引起疼痛,而进食之后,胃酸与食物混合被稀释,减轻了刺激,疼痛会缓解。
而胃溃疡的疼痛则多发生在餐后,因为食物摩擦溃疡表面,以及刺激胃酸分泌,产生疼痛。
胃十二指肠溃疡很常见
消化性溃疡包括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之所以叫做“消化性”溃疡,主要是由于其溃疡形成与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消化性溃疡作为一种常见病,发病率非常高。
胃酸和幽门螺杆菌是溃疡发生的两个重要因素,严重的溃疡甚至可以穿透整层胃壁。
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腹部疼痛,胃灼热,打嗝……部分患者因治疗不当,溃疡反复发作,严重时甚至出现出血、穿孔、幽门梗阻及溃疡癌变等并发症,严重威胁着患者身心健康。
消化性溃疡的疼痛特点
十二指肠溃疡的疼痛多出现于中上腹部,或在脐上方,或在脐上方偏右处;胃溃疡疼痛的位置也多在中上腹,但稍偏高处,或在剑突下和剑突下偏左处。因为空腔内脏的疼痛在体表上的定位一般不十分确切,所以,疼痛的部位也不一定准确反映溃疡所在解剖位置。
疼痛性质多呈钝痛、灼痛或饥饿样痛,一般较轻而能耐受,持续性剧痛提示溃疡穿透或穿孔。疼痛常因精神刺激、过度疲劳、饮食不慎、药物影响、气候变化等因素诱发或加重;可因休息、进食、服制酸药、以手按压疼痛部位、呕吐等方法而减轻或缓解。
消化性溃疡发作有长期性、周期性和节律性等特点。
长期性:由于溃疡发生后可自行愈合,但每于愈合后又好复发,故常有上腹疼痛长期反复发作的特点。整个病程平均6~7年,有的可长达一、二十年,甚至更长。
周期性:上腹疼痛呈反复周期性发作,乃为此种溃疡的特征之一,尤以十二指肠溃疡更为突出。中上腹疼痛发作可持续几天、几周或更长,继以较长时间的缓解。全年都可发作,但以春、秋季节发作者多见。
节律性:溃疡疼痛与饮食之间的关系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和节律性。在一天中,凌晨3点至早餐的一段时间,胃酸分泌最低,故在此时间内很少发生疼痛。
十二指肠溃疡的疼痛好发在二餐之间发生,持续不减直至下餐进食或服药物后缓解。所以有一饿就痛,吃点东西就好转的特点。
而胃溃疡疼痛的发生较不规则,常在餐后1小时内发生,经1~2小时后逐渐缓解,直至下餐进食后再复出现上述节律。
部分图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健康无小事,体检勿忽视!
医院温馨小提示
如果您有“胃痛、胃胀、反酸、烧心、口苦、口臭、嗳气、腹泻、便秘、便血”等胃肠不适症状应及时进行胃肠检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