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溃疡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胃窦十二指肠球部纤维脂肪瘤1例
TUhjnbcbe - 2020/12/22 13:41:00

文章来源: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31(10):-

作者:唐雪飞,马聪敏,任金武

病例女,63岁。因“黑便半年,乏力1周”入院。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黑便,常有反酸、烧心,餐后易恶心,无呕吐,无呕血。查体:腹部平坦,未见胃肠型,未见蠕动波,腹部柔软,无压痛,无反跳痛,未触及包块。实验室检查:糖类抗原、AFP及CEA正常。胃镜提示胃内占位性病变。

影像检查:CT平扫及增强扫描显示胃窦十二指肠球部可见不规则混杂密度影突入腔内,边界清晰,大小约7.8cm×6.4cm×4.6cm,其内密度不均,可见脂肪成分,CT值约-84HU~-23HU,增强扫描壁可见强化,其内容物强化不明显,变换体位病变形态可发生变化。

手术及病理:腹腔镜探查见肿物位于胃远端及十二指肠球部,用腔内切割钉合器于肿瘤近端5cm及远端2cm处分别切断胃及十二指肠,标本装标本袋。将空肠肠管与胃大弯做侧侧吻合。肉眼所见:见部分胃及十二指肠,大小约11cm×6.5cm×5cm,沿一侧剖开,黏膜下可见一结节形肿物,大小约7.5cm×6cm×4cm,局部凸向黏膜,直径约3cm,高出黏膜面2cm,肿物切面实性、暗*、质软。肿物与周围组织界清。病理诊断:(部分胃及十二指肠肿物)结合免疫组化,符合纤维脂肪瘤。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D34(-),CD(-),DOG-1(-),HMB45(-),S-(-),Ki-67(+1%),SMA(-),ALK(-),Desmin(-),P63(-),MelanA(-),Calponin(-)。

图1CT横轴位平扫示胃窦及十二指肠球部混杂密度影,边界清楚。图2~4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期动态增强扫描示病灶边缘可见强化,其内成分强化不明显。图5,6CT增强矢状位及冠状位示病灶跨越胃窦部及十二指肠球部,肠腔扩张。图7变换体位后病灶形态发生变化。图8肿瘤内含有丰富的纤维细胞、纤维母细胞及脂肪细胞(HE染色)。

讨论纤维脂肪瘤并不少见,但发生在胃肠道的纤维脂肪瘤较罕见,多见于胃窦部,纤维脂肪瘤多为单发,直径多为2cm左右[1]。胃内纤维脂肪瘤属间叶组织来源的良性肿瘤,多发生于黏膜下层,边缘光滑,可引起一系列消化道症状,但是没有特异性,如腹痛、腹胀、呕吐等,病变表面可有糜烂和溃疡形成,容易引起上消化道出血,而本例是以黑便就诊。CT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混杂密度肿块,密度不均,增强扫描病灶不规则强化。本例肿瘤较大,跨越胃窦部及十二指肠球部,脂肪成分较多,增强扫描软组织成分强化不明显,以壁强化为主。病理学上纤维脂肪瘤由纤维组织及脂肪组织组成。

需要与含脂肪的肿瘤鉴别:①脂肪瘤:胃良性间质性肿瘤,发病率低,多见于中年人,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以胃窦部多见[2],90%源于黏膜下生长,肿瘤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增强扫描无强化。②脂肪肉瘤:多见于中年人,男性略多于女性,肿瘤边界不清,密度不均匀,有或无脂肪成分,增强扫描可见明显强化[3]。③胃畸胎瘤:是一种罕见的肿瘤,好发于出生3月内的男婴[4],绝大数为良性,90%以上发生在胃大弯,良性多见,含有多种成分,包括骨骼、皮肤、牙齿、毛发、神经组织等,恶性畸胎瘤分化欠佳,没有或少有成形的组织,增强扫描可见强化。④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是一种由成熟或不成熟脂肪、血管和平滑肌以一定比例组成的良性间叶性肿瘤。混杂密度,可见脂肪成分,增强扫描可见强化。CT具有较高的密度分辨率,对纤维脂肪瘤的检查具有特征性,但与血管平滑肌脂肪瘤鉴别困难,需要病理检查确诊。总之,发生在胃肠道的纤维脂肪瘤罕见,在含脂肪成分的软组织肿瘤的鉴别诊断中应将其考虑在内。

[参考文献]

[1]付玉广,王艳,郑兴武,等.直肠黏膜下纤维脂肪瘤1例报道[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4(3):.

[2]唐双玥,*燕,张春来,等.多层螺旋CT、内镜及胃肠道造影对胃脂肪瘤诊断价值的比较[J].解放*医学杂志,,42(2):-.

[3]刘恩涛,孟令平,韩敏,等.胃黏膜下巨大纤维脂肪瘤1例[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5(1):.

[4]马新瑜,李瑞珍,罗正利,等.小儿胃畸胎瘤临床影像学特点[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2(13):.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胃窦十二指肠球部纤维脂肪瘤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