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慈煦
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病(以下简称溃疡病),祖国医学文献里没有这个病名,但从溃疡病的临床表现和体征来看,属于祖国医学中的“胃脘痛”、“肝胃气痛”、“心痛”、“嘈哚”、“吐酸”、“噫气”等病证的范畴,其中以胃脘痛、肝胃气痛、心痛与溃疡病的关系尤为密切。
溃疡病的形成,余认为有三种因素,即精神、饮食、体质因素。
精神因素是指情志方面的刺激,如忧思恼怒伤肝,肝气郁结,横道犯胃,气阻胃络而形成溃疡病。
饮食因素,是指暴饮暴食,饥饱不匀,或嗜食肥甘厚味,恣啖生冷辛辣之品,伤及脾胃,以致健运失职,湿浊内生,壅滯胃气而形成溃疡病。体质因素,是指患者柰体脾阳不振,或病久损及脾阳,阳虚则寒自内生、兼之复感寒邪,或饮食不慎,或劳累过度,或精神刺徼等诱因,以致中阳不运而形成溃疡病。
可见,“气机不调”是本病病理的主要方面,因此,理气是治疗本病的关键。有些在治疗上虽未明显标出“理气”一词,但在处方用药方面都有理气的药物,即使是火郁伤阴,也用理气而不耗气、不伤阴的佛手、绿夢梅以达到调理病机机之目的。
因为不论血瘀、火郁、湿阻、痰凝、寒结,都可影响胃气的和降而作痛,而化瘀、清火、祛湿、除痰、散寒都必须可以理气,始可达到止痛的目的,从而促进溃疡病的愈合。
溃疡出血,余认为溃疡病出血的原因,主要有两点,即“热”与“虚”,故治法以“清热”、“补虚”为主,止血为辅。
若气郁化火而致的出血,症见疼痛急迫,出血势猛,面红、口千、苔黄、脉数。治宜清热降火,凉血止血,拟方用泻心汤加味
若气不摄血而致的出血,症见隐隐作痛,面白气短,肢体倦忿,舌淡苔白,脉弱。治宜补气摄血。
溃疡并幽门梗阻者,症见食入不化,食后脘腹胀满,朝食暮吐,暮食朝止,馊腐难闻,腹中雷鸣,吐后即觉舒适,舌淡苔薄,脉细弦或沉弦。余认为治法有温下法:适用于体质尚可,脉沉弦而大便秘结不通者。温药为主之方
温中降逆法:适用于体虚,脉弱者。宜附子理中汤为主方
此外,治疗溃疡病,余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胃痛剧时,虽虚不宜即补。若进参、芪,则壅更甚,其痛益剧。因“通则不痛,痛则不痛”,胃痛多是“气机郁滞”,治宜先调畅气机,待痛势渐缓再进补剂。
2.苔腻者,虽虚亦不可进参、芪。否则痞胀、疼痛亦将增甚。但有一种苔,粗看似腻,细看则松浮,此种苔则宜补,但亦只以畚术为宜。
3.阴虚胃痛,滋阴不可太腻。如熟地、阿胶之属不便随意使用,否则可致胃痛加剧,大便溏泄。应以沙参、麦冬、石斛、玉竹等较为适当。
4.阳虚胃痛,扶阳不宜过温。如干姜、附子之属用量不宜过大,用时须密切观察其舌质变化,如舌一露红,即逐渐减量或易方,否则辛燥之品可以伤阴,阴虚生内热,热迫血妄行,可致出血。
5.溃疡病胃酸多者,即有胃痛灼热之感,非火郁胃痛之症。此宜用制酸的药物治疗,则其灼热感即可减轻或消失。
6.兼有“食积”、“便秘”,不宜用硝黄攻下。用溃疡病病程多较长,“久病多虚”,故不可妄用芒硝、大黄攻下,以免犯“虚虑”之戒,尤其是脾胃虚寒的患者,兼有食积宜以保和丸加减;
(陈继婷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