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虽然现在已经立秋了,可是大部分地区温度依旧没有降下来,完全还处于夏季的状态中。一到夏天,很多人都非常烦恼的一个点就是出汗,虽然知道出汗是在排毒,可是汗液难免会有一些味道,在公共场合还是会有所顾忌。
汗液是由汗腺分泌的液体,由于外界气温升高,或体内产热增加所致的热刺激引起的发汗称知觉发汗,汗液本身无味。此时发汗区域分布广,全身各部位皮肤,尤以前额、颈部、躯干前后、腰部、手背及前臂等部位最多;
其次为颈、躯干侧面及四肢大部分;再次为股内侧面及腋下;最少是手掌和足。精神紧张亦引起发汗,发汗中枢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各部位,正常人24小时内不知觉蒸发约~毫升水。
为何有人动不动满身汗,有人很少冒汗?哪种更好?中医揭晓答案
一般来说,身体的汗液主要来源于汗腺的分泌,而身体的皮肤丰富着大量的汗腺,这些汗腺在外部温度比较高或者运动的时候就会进行排汗。
而一些汗腺比较发达的人就更容易出汗,但除了汗腺分泌多外,还有一些疾病原因也会导致多汗的现象。
无论是容易出汗,还是不容易出汗,都不一定就是好的,一定要注意身体的变化。
中医认为,异常的汗有这几种:
1、自汗
指病人不自觉的出汗,这种别人一般经常有体质虚弱,容易感冒,精神疲惫,动则气喘,平时怕冷。如果不自觉地出汗太多,应该及时就医。
2、盗汗
指的是病人睡着以后汗出比较多,清醒的时候不出汗。这种病人与体质属阴虚有关,常常有心烦气走,手足心热,入睡困难,口渴的表现,可以喝一些西洋参含片。
3、战汗
是指发高烧的时候全身一阵一阵发抖,以后全身汗出,这种情况是身体的正气和邪气在互相斗争,如果出汗之后,体温恢复正常,就是疾病有好转,如果出汗之后,手脚冰凉,烦躁不安,表示病情加重。
4、绝汗
主要发生在病情十分危重的病人,突然有大量的汗出不止,有呼吸急促,四肢冰凉,脉率不稳。需要进行密切观察,必要时进行抢救。
5、头汗
指的是只在头部出汗,身体其他部分正常。一般代表体内有热,如果是老年人,还有可能是体质太虚弱。这两种情况都需要尽快就医。
6、冷汗
指身体怕冷,出的汗也是冷的,伴有精神萎靡,面色发白,大便不成形状。
中医根据出汗的时间和出汗的部位来判断身体内在的健康状况:
按出汗时间分
白天出汗过多
无论冬夏,即使白天不活动或只是轻微活动,往往也会汗出不止。这些人通常有身体虚弱、说话语声较低、食欲差、易感冒等特点,中医认为这是气虚的表现。
气虚多汗的人在饮食上可选择山药、豆浆、牛羊肉等,也可用党参或黄芪炖鸡食用,以补益机体,缓解气虚。
晚上出汗
睡着后出汗,醒来后汗止,中医称之为“盗汗”。这类人常常伴随手脚心发热、面部发红发热、口咽干燥、口腔溃疡容易缠绵不愈、心烦易失眠等特点,中医认为这是阴虚的表现。
这类人在饮食上宜选择百合、雪梨等滋阴之品,少吃羊肉、洋葱、葱、姜、蒜等热性食物,日常可用沙参、麦冬、五味子或西洋参片等泡水饮用,以滋阴。
按出汗部位分
头汗过多
若暴饮暴食后出现头面部多汗,同时感觉上腹部胀满、口渴,多为积食,可通过减少进食量、吃清淡饮食来缓解,严重的也可以吃一点加味保和丸等助消化的中成药。
若头汗过多且伴随肢体沉重无力、胃胀不适欲呕、身体发热、舌苔厚而黄腻,多是脾胃有湿热的表现,此时除了注意清淡饮食,还应通畅二便。
手足心多汗
手足心多汗且伴有手脚心发热、口咽干燥等,多属阴虚有热,可以用滋阴之品食疗调理;若伴随腹部胀满疼痛,大便不通,多属于肠燥便秘所致的实热证,此时可服用润肠通便类中成药;
若伴随口干、牙龈肿痛等,多属于胃热,可服用清胃热的中药,如牛黄清胃丸、清胃黄连丸等。
胸口多汗
多见于脑力工作者,这类人群常伴有精神倦怠、食欲不振、睡眠差、多梦等表现,属于思虑过度,心脾虚损所致,可通过适当的运动,如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等来缓解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