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属于原核生物,无细胞膜,结构简单,体型较小。植物细菌性病害在作物病害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主要种类有棒杆、假单胞杆、野杆、黄单胞杆、欧文杆五个菌属。其中除棒杆菌属于革兰氏阳性菌,其余都属于革兰氏阴性菌。
细菌病害属于非专性寄生菌,与寄主接触后,可直接通过自然孔口以及非自然孔口侵入。自然孔口包括气孔、皮孔等,非自然孔口包括机械伤口等。侵入后会导致细胞和组织坏死,并从坏死细胞中汲取养分。可能会导致根茎叶腐烂发臭,果实上面形成疮痂,叶片出现病斑和穿孔。初期受害组织表面常为水渍或油渍状、半透明,叶片病斑无霉状物或粉状物,而且病斑处很薄易破裂或串孔。潮湿条件下有的病部有黄褐色或乳白色胶粘、似水珠状的菌脓;腐烂型往往伴有臭味,如软腐病、溃疡病、青枯病等。
发病类型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斑点型:植物由假单胞杆菌侵染引起的病害中,有相当数量呈斑点状。通常发生在叶片和嫩枝上,叶片上的病斑常以叶脉为界线形成的角形病斑,细菌为害植物的薄壁细胞,引起局部急性坏死。细菌病斑初为水溃状,在扩大到一定程度时,中部组织坏死呈褐色至黑色,周围常出现不同程度的半透明的退色圈,称为晕环。如水稻细菌性褐斑病、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棉花细菌性角斑病等。
叶枯型:多数由黄单胞杆菌侵染引起,植物受侵染后最终导致叶片枯萎。多从叶缘、叶尖侵染发生,病斑由小到大不规则状,红褐色至灰褐色,病斑连成片,干枯面积达叶片的1/3-1/2,病斑边缘有一较病斑深的带,且分界明显。如稻白叶枯病、黄瓜细菌性叶枯病、魔芋细菌性叶枯病等。
青枯型:一般由假单胞杆菌侵染植物维管束,阻塞输导通路,致使植物茎、叶枯萎。发病初期地上部分突然在白天萎蔫,晚上和早晚恢复正常形态,形似暴晒缺水导致。发病后期呈现植株未失绿,直接枯萎死亡。与真菌引起的枯萎,最大不同在于切断维管束会挤出白色的细菌脓。如番茄青枯病、马铃薯枯病、草莓青枯病等。
溃疡型:一般由黄单胞杆菌侵染植物所致,开始在叶背出现黄色或暗黄绿色针头大小的油渍状圆斑。后期病斑木栓化,边缘隆起,成为近圆形、米黄色的中心凹陷呈溃疡状病斑。如柑桔溃疡病、菜用大豆细菌性斑疹病、番茄果实细菌性斑疹病等。
腐烂型:多数由欧文氏杆菌侵染植物后引起腐烂。病斑成片状由叶柄向上扩展,终使叶球由外向内,不断腐烂;由根部向上扩展时,叶球则由内向外腐烂,呈乳黄色烂泥状,有臭味,最终失去商品价值。由于根和茎基受害后组织变脆,叶球极易脱落,一触即倒,发病晚期病株则自行倾倒。贮藏期间叶球易脱帮或腐烂,受害叶叶脉变为黑褐色。与真菌引起的腐烂最大的区别是有硫化氢的臭味。如白菜细菌性软腐病、茄科及葫芦科作物的细菌番茄青枯病性软腐病、以及水稻基腐病等。
畸形:由癌肿野杆菌侵染所致,细菌进入伤口不大量繁殖,反而产生吲哚乙酸刺激组织增生形成肿瘤。所以病初期出现近圆形的小瘤状物,以后逐渐增大、变硬,表面粗糙、龟裂、颜色由浅变为深褐色或黑褐色,瘤内部木质化。由于根系受到破坏,故造成病株生长缓慢,重者全株死亡。如菊花根癌病等。
借流水、雨水、昆虫等媒介传播,可以在病残体、种子、土壤中过冬,并且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容易发病。防治的话,出了常规的农业防治外,可根据具体病症选择无机铜、有机铜类杀菌剂、农用抗生素进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