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史就是一部“安全资产”破产史-华尔街见闻
在2011年IMF年度研究会议上,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家申铉松(Hyun Song Shin)曾经表示2007-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源并非是全球存款过度,而是银行流动性过剩。他认为欧洲银行业从美国借入大量美元,并在不受监管的情况下,通过影子银行购买美国的资产抵押债券是造成危机的根本原因。下面一张图就展示了危机是如何产生的。然而为什么欧洲银行业会出现如此快速的扩张?为什么是欧洲央行而非美国本土银行充当了美国借款人和存款人的中转站?这些问题可能比危机的起因更为重要。监管环境和欧元的面世可能是最好的答案。欧盟当时执行的是巴塞尔II规则。和美国的监管标准相比,巴塞尔II提供了银行很大的弹性、能够大幅度的减少资本的需求。因此相对而言,欧洲银行业的风险控制能力十分疲弱。而1999年欧元面世之后,欧元区内部银行业的跨境交易也异常活跃,进一步为危机埋下了伏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2007-2008年的金融危机和亚洲市场储蓄过度、日元套利交易、华尔街的贪婪关系都不大。正是欧元区监管的放松导致了危机最终爆发。华尔街见闻曾经详细介绍过欧元美元的历史和危害,详见:欧元美元的前世今生离岸交易通常是欧元美元的交易方式,但是在1999-2007年期间,另外一种形式的欧元美元交易大肆兴起:借贷套利。有两个因素造成了借贷套利大行其道。第一个原因是当年美国当时自身的利率过低。美联储的利率水平低于欧洲和英国的再融资利率。因此欧洲的银行可以提供比美国银行更高的利息,资金从美国流向欧洲就显得十分正常。第二个更为重要的因素则在于美国证券化的成熟。美国银行可以按照一定比例发售抵押债券/证券而不用将这些债券记录在资产负债表之中。在市场一片风平浪静的时候,银行利用这种方式为市场提供流动性并获得收益。但是在2006年美国利率开始走高之后,这种无风险套利就作古了。银行不得不包装一些新产品以获取相对的高收益。与此同时,所谓金融创新所带来的风险并没有为欧元区银行所了解。由于这些新产品本身的评级都是AAA,并且欧洲银行业所采取的巴塞尔II规则也允许更多的弹性,因此最终这些*药经由欧洲银行传向世界。令人唏嘘不已的是,无论是欧洲还是美国的银行,他们的目的本身并非过度冒险。美国银行初衷是通过创新金融发债以降低资产负债表,而欧洲的银行买入的3A评级债券本身就代表了安全性。毕竟1930之后,美国房地产市场就没有出现过大的崩盘,因此由其提供担保的抵押债在当时看起来不可能会有问题。金融市场的危机史更像是安全资产的破产史。市场对于有风险的投资都愿意承担损失,但是他们对于那些理应安全的交易并没有做好准备。时至今日,人们还都在大肆讨论如何寻找更为安全的资产,但是他们完全没有意识到:那些你没有预期的风险才是最大的风险。而对于全球监管机构而言,如果缺乏一种统一的监管法则,那么在全球化的趋势之下,类似的危机可能随时谁卷土重来。(更多精彩财经资讯,点击这里下载华尔街见闻App)
(更多精彩财经资讯,点击这里下载华尔街见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