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2岁的王大爷是一名农民,身体一直很硬朗,自己种了两亩多的农田。
可是打从过了年开始,他发现胃总是无缘无故地不舒服,总能故事胃部疼痛,吃饭不香、不知道饿,即便勉强吃点东西,也都“搁到肚里,不下去,胀得难受“。
老伴帮他在附近药店拿了胃药,吃了也不怎么见效。
尽管是这样,王大爷自己也没当回事,认为就是普通的胃病。
就这样过了一个月,王大爷的家人发现,王大爷突然之间就瘦得厉害,一称,瘦了十来斤。
更让家人担心的是,半个月前,王大爷又一次犯了胃病,胃痛、恶心、呕吐,而且这次竟然吐的是血!大便也变黑了,像柏油一样。
王大爷和家人都开始觉得害怕,赶医院就诊。
医生听了王大爷的病情描述,初步考虑是胃溃疡,于是安排给做了胃镜,提示:胃内巨大溃疡;
按照常规处理,医生建议进行病理活检,结果也提示:胃溃疡,未发现肿瘤细胞;
其中幽门螺旋杆菌检查;阳性。
既然胃镜下病理活检都提示胃溃疡,医生也就没让王大爷住院,但是也告诉王大爷:病理活检是确诊胃癌的金标准,此次活检没有发现癌细胞,有可能是早期胃癌没能活检到。建议医院详细检查。
一向节省的王大爷一听,觉得没那个必要。因为胃镜也做了,活检也做了,都提示胃溃疡,不可能自己就那么倒霉成为几率很小的那一份子。
医生该说的也说了,于是就按照胃溃疡合并消化道出血进行处理,给王大爷开了一大包管胃溃疡和幽门螺旋杆菌的药物,嘱咐到药吃完了一定要再来复查幽门螺旋杆菌。
王大爷嘴上应着,可是等到药吃完了,医院。
因为王大爷发现,药吃完了,自己的症状减轻了很多,之前的胃痛、泛酸恶心呕吐等症状几乎已经消失了,于是就认为自己已经好了,没必要再进行复查了。
可是好景不长,在吃了药后半个月,本已经消失的症状再次出现,不仅如此,要远比之前要严重的多。
王大爷就和家人说了这个事情,王大爷的子女觉得不放心,就带着王医院。
医院,医生建议再次做胃镜,王大爷一口回绝:“才做的胃镜,都说是胃溃疡,这么短的时间,怎么又要做胃镜,不是浪费钱吗!”
医生告诉王大爷:“从你描述的症状来看,不像是胃溃疡,因为胃溃疡不会导致短时间内的消瘦,很可能是早期的胃癌。”
“那我做了活检都说是胃溃疡,活检还能有错吗?”王大爷反问道。
“活检的确是胃癌的金标准,但是如果早期胃癌病灶很小,活检的范围很小,没有真正的夹取到癌组织,那么就有可能漏诊。”医生解释道。
听到医生这么一说,王大爷不再说什么,配合医生进行检查。
再次胃镜,医生发现,王大爷的“胃溃疡”:胃巨大溃疡,周围结节样隆起,边界不清,溃疡上污秽苔附着,很像是恶性溃疡。
为了不遗漏,医生这一次活检扩大了范围,增加了活检的数量。
医生又安排王大爷进行腹部CT检查,结果发现胃窦、十二指肠段壁增厚并强化,周围淋巴结肿大,恶性病变不除外。
很快,病理提示:结合免疫组化和形态学表现,符合B细胞淋巴瘤,倾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非生发中心型。
这个伪装成胃溃疡的胃癌,终于被揭开了面纱。
所谓胃淋巴瘤,即胃MALT(“莫特”)淋巴瘤,全名为“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该病病因尚未明确,但目前普遍认为,该病主要与Hp的感染密切相关。
正常情况下,胃黏膜表面无淋巴细胞。但是,当感染Hp后,胃黏膜发生炎症,淋巴细胞大量聚集,合并后续的其他因素的作用,良性的淋巴细胞将变成恶性的淋巴瘤细胞。
此外还有分子水平的改变—基因突变和异位,也会导致淋巴细胞恶化为胃MALT淋巴瘤。
绝大多数患者的临床表现为:
上腹部不适、疼痛、食欲下降和腹胀等类似消化不良的症状。胃MALT淋巴瘤的内镜表现则多样化,例如类似胃炎糜烂、消化性溃疡、褪色变化、黏膜下肿瘤样隆起和皱襞肿大等等。
最终可通过胃镜活检确诊。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胃MALT淋巴瘤与Hp(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密切相关,90%-95%以上的病理标本中可见Hp感染。
尽管它比较温和,预后较好,但毕竟是恶性肿瘤,如果发现得晚,致死率依旧很高。
因此若想从源头上预防该疾病,就要及早检查并根除Hp。
除此之外,肠型胃癌、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等几十种胃外疾病都与Hp感染有关。
因此我国指南建议:成年人,不管有没有症状,只要没有抗衡因素,都建议根除治疗!
如何做?很简单,去医院消化科做一个呼气试验(无创且无痛)检查有没有感染Hp。
如果感染,建议”四联方案“(两种抗生素+铋剂+抑酸剂),吃药10-14天,大部分都能根除。
治疗后,外出吃饭仍需注意饮食卫生。Hp治好后5年内的再次感染率低于5%。#肿瘤防治大家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