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著作等身”之漫谈
说到“著作等身”这个词,相信识文断字之人都不会陌生的,因为它是很多文人们苦苦追求的理想。这个词究竟是个什么意思呢?从字面上理解,应该就是:一辈子写的书往地上一码,足有自己的身高。如若真能如此,那该是何等的气派,何等的壮观,也不枉为文一世了。可仔细一琢磨,这也未免有点夸张的不可思议了,就算你是个难得的天才,可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一辈子怎么可能写下那么多文字呢?
带着这个疑问去探寻这个词的出处,原来该词的典故出自远古的简书时代。以此推论,这“著作等身”也就不是什么不可思议的事了。比如著名的《史记》一书,全书约52万余字,按一片竹板上刻字30个左右的话,就得近2万块竹板,这么多竹板摞起来,估计是完全可以等身的。而今时代已经超越了纸书时代,进入了电子书时代,指甲盖大的一个小芯片,就可装的下数百万乃至上千万的文字,这样一来,“著作等身”怕就成了一个久远的传说。
就算撇开电子书不说,单就传统的纸书而言,愚以为,要做到“著作等身”也非易事。要达到这个目标的可能性只有两个,一是拼命的写,别管质量如何,书厚字多才是硬道理;二是天生个儿小,个儿越小越有望,如果你长得像姚明一样高,那这个等身的目标就没戏了。有好事者按人的平均身高一米七做过计算,等身的书大约近五千万字,每年写六十多万字,也要写上八十多年,如果从二十岁开始写作,写到一百岁,这任务还未完成。如此看来,你要达到“著作等身”,光靠天才的高产稳产还是不够的,必须还得长寿。天哪,谁又能创下这个奇迹呢?
纵观近代的大文豪们,还真找不出这么一位。比如大学问家梁启超,一生勤奋,著作颇丰,大约写了一千四百万字左右,摞起来也就几十公分,离等身还远着呢;再比如鲁迅,一生著作也不算少,合起来也不过一千一百万字左右,看来这位“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迅翁,也只是“著作半身”;最接近等身的要数著名小说家张恨水了,他一生写了约三千万字的作品,估计摞起来尽管不够等身,也快到胸脯了。还有许多令我们尊崇的文坛前辈,诸如巴金、季羡林等,都是属于高产作家,但还没有听说谁的作品超过了五千万字。这样看来,这个“著作等身”现在只是一个传说。
其实,我们对于“著作等身”,还是需要有个正确面对的问题,而不能过于迷信。有人就对这个词很是不以为然,人家的观点是:书不在多而在精,文字的分量在于思想的高度,而不在于著作的厚度。我认为这个观点是正确的,仔细一想,许多例子便可验证这个观点。比如曹雪芹,一生就写了半部《红楼梦》,别说等身了,恐怕连脚面都超不过,可他依然名垂千古;比如孔子,终其一生,不过也就一本小册子《论语》而已,却成了博大精深的儒学经典;比如老子,不过也就只有五千字的一篇《道德经》而已,却以深邃的思想建构了一个博大的哲学框架,令后世学者叹为观止。
由此可见,这“著作等身”的要义,并非是单一的追求高产,关键还是质量。以小见大,四两拨千斤,在理论上还是成立的。至于有人非要拿文字去换钱,那是人家的个性,就算一年内写下数百万字的作品,换来大把的钞票,甚至还获得什么什么奖,这我们都是无可非议的,因为现在一切向钱看吗。连*府都提倡文化产业了,我等愚顽之徒还有何话说呢。但此类人物,就算达到“著作等身”了,也当不在该文论述之列。
相关美文阅读:·从儿子裸婚说起·漫谈领导和美女·漫谈快乐·漫说“捉刀”·漫谈中国的江湖社会·漫谈沉默是金·漫谈爱好与快乐·假日同学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