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与人
文字落在载体上即成书,有了书,人的梦想、幻念和创造才得以传世,后来者借助它幽微的光亮才能回归已逝的时代,从这一点讲,读书是生命向历史文化的扩张。吾人读了30余年的书,没有读出名堂,读书笔记积累了不少。鄙人读书是随意的阅读,所以不重逻辑的排序。这一则,是郁达夫关于书与人的类比,我以为有趣。郁达夫的题目是《书与人》,文章不长,全部照录如文——
书本原是人类思想的结晶,也就是启发人类思想的母胎。它产生了人生存在的意义,它供给智识饥渴的乳料。世界上的大思想家和大发明家,都从书堆中进去,再从书堆中出来。
因书本与人类关连之亲密,所以古来学者多把书本当着人类的朋友看待。史曼儿说得好:“一个人常常靠了他所读的书而出名,正像他靠着所交的朋友而出名一样;因为书本和人们一样,也有交道。一个人应该生活在很好的友伴中间,无论是书或是人。“
同时亦有一位,他却把人生当着书本子看,那就是诗人高法莱了。他说:“一个人好像一本书,人诞生,即为书的封面;其洗礼即为题赠;其啼笑即为序言;其童年即为卷首;其生活即为内容;其罪恶即为印误;其忏悔即为书背的勘误表;有大本的书,有小册的书,有用牛皮纸印的,有用薄纸的,其内容有值得一读的,有不值卒读者。可是最后的一页上,总有一个‘全书完’的字样。”恕我续上一个“貂尾”,就是在人的诞生之前的受精成孕,就是书版未曾付印前之文人绞汁草稿了。
书即是人,人亦即是书。
——抄完了,有两点疑惑:郁达夫此文写于何年何月,不知道;文中提到的史曼儿是哪国的洋二爷,还是不知道。好个“书即是人,人亦即是书”啊!我以为,这也是文人的操作规程。做到这一条,文人至少不会堕为*治的帮闲。帮闲文人帮什么?帮文化的倒忙。记得有个作家叫浩然,左氏老爷一手遮青天时,他帮*治的闲了,立时三刻红得发紫,笔扫千*,口含天宪,牛逼得潇洒。曾几何时,他老人家日薄西山,大老爷骑*牛落了马,浩大老作家没得帮闲的地方了,只得再版图解“高大全”的《金光大道》,自慰了一把,只得撰文怀念那些帮闲的岁月,沉溺得可爱,沉醉之际,他老人家忍不住就高呼“帮闲无悔,青春无悔”。哦哦,观之文场,古往今来,“书即是人,人亦即是书”并非常景而是罕见的奇景。恕我续个“狗尾”:与其做个*治的帮闲文人,还不如做个码字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