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溃疡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窦材为何常重灸命关穴艾灸治疗食道疾病全靠 [复制链接]

1#

窦材是北宋时期的宫廷御医,他行医数十载,积累了丰富的医学经验。窦材常年行走在宫廷深院之中,服务于皇亲国戚、达官贵人,而这些人最渴望的便是青春永驻、延年益寿。正是这种特殊的身份,令窦材在灸疗的临床实践和理论研究上,尤其是美容养颜、养生保健运用方面,取得了十分突出的贡献与成就。

窦材编著有《扁鹊心书》三卷,是重灸派的中坚人物,其学术思想有三大特点:1、须识扶阳,2、温补脾肾,3、灼艾第一。在他临床施灸治疗中,窦氏主张少而精,一般每次一穴、多则二、三穴。《扁鹊心书》的全部用穴也只有二十多个,而在这二十多个穴位中又以命关和关元为多。命关穴又叫“食窦穴”,是窦材灸法里经常用到的,他认为重症“灸关元以救肾气,灸命关以固脾气,则难保性命。”

为何窦材偏爱食窦穴?

由于窦材属于温补学派,温补学派的特点是提倡保护阳气,尤其是脾肾的阳气。窦材用命关补脾、关元补肾。

他认为食窦穴能接脾脏真气,治三十六种脾病。凡诸病困重,尚有一毫真气,灸此穴二三百壮,能保固不死。一切大病属脾者并皆治之……此法试之极验,如水肿臌胀、小便不通,气喘不卧,此乃脾气大损也,急灸命关二百壮,以救脾气,再灸关元三百壮,以扶肾水,自运消矣冶。下面跟着掌门师兄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个穴位吧。

穴位释义

食窦,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食窦。食,胃之所受五谷也,脾土也。窦,孔穴、地宫也。该穴名意指脾经的地部经水由此漏落三焦内部的脾脏。本穴物质为腹哀穴传来的地部经水,随经水流行的还有较多的脾土物质,而本穴有地部孔隙与脾脏相通,脾土物质随流行的经水而回归脾脏,故名。

食窦穴在哪里?

食窦在天溪下一寸六分陷者中,足太阴脉气所发,仰而取之。《经络腧穴学》教材中指出,食窦穴“在胸外侧部,当第五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处。

古代文献如何记载?

1、《备急千金要方》:食窦主膈中雷鸣,察察隐隐,常有水声。

2、《针灸大成》:主胸胁支满,膈间雷鸣,常有水声,膈痛。

3、《类经图翼》:主治胸胁支满,咳唾逆气,饮不下,膈有水声。

4、《外台秘要》:主胸胁支满,肠间雷鸣,辘辘常有水声。

艾灸食窦穴有什么用?

艾灸食窦穴常用于改善腹痛、肠鸣、消化不良、痢疾、绕脐痛、胃溃疡、胃痉挛、胃酸过多或过少等病症。艾灸该穴对慢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有一定疗效,可以减轻症状,同时可以促进溃疡愈合,能抑制胃酸分泌,并能增强自身免疫功能。

穴位功能一:治疗食道各症

将脾经体表气血回流脾脏。食窦穴有利胸膈、调脾胃、祛水饮,宣肺平喘,健脾和中,利水消肿的作用。《*帝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食窦在胸,脾脉由此穴上入于胸肺,以其有宽胸利膈、通利食道之功。主治胸胁支满,膈间雷鸣,噫气反胃,食不化。食窦与食道有关,故能治食道各症。

穴位功能二:调理打嗝和嗳气

几乎每个人吃多了、吃快了都会打嗝,胃降脾升,食物在消化过程中下降不顺会打嗝,这叫胃气不降;同样,食物在吸收运化过程中,气血回流不顺,也会打嗝,这叫脾气不升。两者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是在进食过程中出现的,而后者则是在消化过程中出现的,前者称为打嗝,后者称为嗳气。食窦穴是脾经上的一个重要穴位,经常艾灸有助于提升脾气,对于消化不良引起的打嗝和嗳气有很好的调理作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