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溃疡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科普你家里,很可能有一双传染疾病的筷 [复制链接]

1#

你用的筷子干净吗?

很多人会自信地说,家里的筷子用前都经过了清洗和消*,应该很干净。

但如果告诉你,吃一顿饭的时间里,你认为“干净”的筷子就可能传播多种疾病,你该怎么办?

筷子成了这些病的“引路人”

家人、朋友一起吃饭、互相夹菜有助增进感情,但这种饮食方式,也给了很多疾病传播的机会。

肝病:甲肝、戊肝

甲肝和戊肝主要为粪口传播,且病*易在空气中散播,如果长期和这两类肝病的患者公用杯子、碗筷,病*可能通过唾液等传播。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引起的传染病,以发热、口腔溃疡和疱疹为特征,传播途径多为感染者的鼻、咽分泌物或粪便。6岁以下孩子处于“生理性免疫功能低下状态”,更易因共用碗筷等受到病*交叉感染。

注意

家里如果有手足口病患儿,家长应注重饮食及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多开窗通风,在幼儿园时应尽量专碗专筷专用,预防儿童间相互传染。

胃病: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是多种胃病的罪魁祸首,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已将其列为诱发胃癌的第一类致癌因子。

幽门螺杆菌感染具有家庭聚集性的特点,即家中如果有一人感染,其他人感染的几率也相对较高。

此外,伤寒病等肠道传染病,也可能通过混用筷子等餐具传播。

从临床上看,胃病是最常由于混用筷子,在共同吃饭中传播的疾病之一,可能带来的后果也相对更严重。

用对筷子,给健康上个保险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定居在胃黏膜表面的小细菌,全球一半以上人口都感染了它。由于不像欧美人那样习惯分餐,中国人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明显偏高。从孩子到成人,随着年龄增长,社会接触面越来越广,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也通常越来越高。

别看它是种小细菌,可能引起的毛病却不少:慢性胃炎患者,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感染了它;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如果不“消灭”幽门螺杆菌,很可能治不好;感染幽门螺杆菌,引起胃炎后,如果长期不好,可能发展成淋巴瘤或胃癌……

温馨提示

专家认为,分餐、公筷制是安全、健康、卫生的用餐方式,是防范“病从口入”的一项有效措施,同时还可以减少食物浪费。

在目前分餐尚未普遍推行的情况下,专家建议:在外就餐时,可在每盘菜刚上桌时,先用未用过的筷子拨出来一些放到自己的碟子里慢慢吃,之后不要再夹盘子里的菜。这样做既避免交叉感染,又控制了食量,对自己的健康负责,也是对他人的尊重。

重视两道“防病屏障”

改掉“易感习惯”

幽门螺杆菌等还容易盯上有不良习惯的人。例如老人和部分家长喜欢口对口地给孩子喂饭,或将食物嚼碎后再喂,有时还会跟孩子吃同一碗饭。这些习惯都可能将口腔内、肠胃里的幽门螺杆菌等相互传播。

重视体检

到医院体检时,可通过胃镜和碳13尿素呼气实验两种方式有效检测幽门螺杆菌,后者更加便捷。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高危人群(如家中有感染者),应每2~3年进行一次胃镜检查;50岁以下的成年人,需每3年做一次胃镜;50岁以上者,每两年做一次。确诊后,应及时遵医嘱治疗。如果在体检中发现其他疾病,也应积极配合治疗。

资料来源:生命时报

编辑:项逸妮校对:章晓建代梓熙施洋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