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国强运用柴胡复方经验
□张智华湖北中医学院
梅国强为湖北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临证喜用经方,对小柴胡汤的应用尤为得心应手,谨此就导师对柴胡复方的理解与运用介绍一二,以飨同道。
柴胡复方
经方配伍,往往药味较少,故功效较为单纯,若病情相宜,运用得当,自然收效良佳,因而有谓用经方需按经方之法,不得随意变更者。然导师认为经方以至今日,时移世易,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社会因素、物质生活、文化教育等无不有所变化。故人群之疾病,古今亦难以完全相同,此所以用经方而需发展经方之来由。导师酷爱经方,但不死守之,提出“复用经方,便是新法”,用于治疗复杂病证,以提高疗效。其复用原则基本如下:上下病情歧异;脏腑病变不同;兼证明显;表里寒热不一,符合上述条件者,即选择相应的经方复用。举例如下:
1.小柴胡汤与经方合方
导师常用的柴胡复方甚多,其中柴胡桂枝汤即为小柴胡汤与桂枝汤各取其半而成,此乃仲景示范在先,后世名方尚有柴陷汤(小柴胡汤合小陷胸汤)、柴苓汤(小柴胡汤合五苓散)等,上述复方均属小柴胡汤与经方合方。
如《伤寒论》中已有小柴胡汤和小陷胸汤,后世医家(陶节庵、俞根初、徐荣斋)等历经推敲,将二方之合方定名为“柴陷汤”(药用柴胡、姜半夏、川连、桔梗、*芩、栝蒌仁、枳实、生姜汁),多用治外感病证,而导师运用本方常以小柴胡汤中去参、枣、草、姜;小陷胸汤中除原方药物法夏、全栝楼、*连外,喜加用枳实,组成柴胡陷胸汤,多用治杂病。其临床使用标准如下:发热,或恶寒发热,或往来寒热,或寒热起伏不定,或午后热甚,以其病有兼夹,故寒热无定势。咳嗽、胸闷、胸痛、胁痛。胃脘(或剑突偏右、偏左)痞结疼痛,或兼胸胁疼痛。少阳或阳明经脉所过之处酸楚疼痛。脉弦、缓、数等。舌红或绛,苔白薄或白厚、或*薄、*厚。若属外感病,应具备第条之某种热象,第条之某种舌象,即可使用该方,若兼其他任何标准中的某一症状,则更为确切。若属杂病,则应具备第、、条所述标准之一,与第条之舌象相合,亦可使用该方。临证多用于治疗发热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及心血管系统疾病,如感冒发热、咳嗽、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冠心病等,尤其对颈心综合征、心系疾病如冠心病合并胃肠道疾病或胆系疾病者,确能提高疗效。
除此之外,导师亦用到治疗湿热蕴结肝胆所致*疸的柴胡茵陈蒿汤;治疗肝胆气郁兼阳明经热证(尚未见阳明腑证者)的柴胡白虎汤等等。
2.小柴胡汤与时方合方
导师于《伤寒论》研究方面,颇具功底。早在上个世纪,曾撰写“拓展《伤寒论》方临床运用途径”一文,在业内反响极大,文中所言,无不久经临床验证。导师重视经方,但也不轻视时方,将经方与后世疗效卓著的时方合用,也能发挥意想不到的疗效,常用方如:小柴胡汤合温胆汤、小柴胡汤合平胃散、小柴胡汤合四物汤、小柴胡汤合二妙散等。
小柴胡汤合温胆汤
现临床常用之温胆汤,多据宋代陈无择之《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由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炙甘草、茯苓组成。本方清胆和胃,理气化痰,用治胆胃不和、痰热扰动之虚烦不寐、胸满、口苦、惊悸或呕吐呃逆及癫痫等病证。导师将两方合用,组成基本方如下:柴胡、*芩、法半夏、陈皮、茯苓、竹茹、枳实。若呕恶者加生姜,因其少阳枢机不利,胆火内郁,更兼湿热阻滞,故去参、枣、草之甘壅。本方既能疏解气郁,又能清热化痰,对于气郁痰火所致的目眩、耳鸣、忧郁、失眠、心悸、癫痫、妇科湿热带下等均有较好疗效。值得一提的是,导师针对柴陷汤与柴胡温胆汤明确论及二方的异同:二者虽涉及枢机不利,湿(痰)热阻滞胸膈,并有胸痛,但前者多无神志症状,而后者神志症状较为突出,二者组成差别虽小,但适应证各有不同,可供同道参考。
小柴胡汤合蒿芩清胆汤
蒿芩清胆汤出自俞根初《通俗伤寒论》,药用青蒿脑、淡竹茹、仙半夏、赤茯苓、青子芩、生枳壳、陈广皮、碧玉散。本方治疗少阳湿热痰浊之寒热如疟,口苦胸闷,吐酸苦水或呕吐*涎而粘等。导师指出,在温病范畴中,有湿热之邪留连三焦气分,其轻者可用温胆汤,而重者宜用蒿芩清胆汤,故但凡胆胃不和,痰热内扰之重证,往往将小柴胡汤与蒿芩清胆汤合用。基本方如下:柴胡、青蒿、*芩、法夏、陈皮、茯苓、竹茹、枳实、碧玉散等。临床对湿温发热性疾病效果奇佳,与西医之诊断对照,有病*感染,全身多种细菌性炎症,胃肠功能紊乱等多种疾病以及不明原因的发热。
小柴胡汤合平胃散
平胃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药用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生姜、大枣。此方功能燥湿健脾,行气和胃,平胃中之积滞,消脘腹之胀满,对嗳气吞酸、恶心呕吐、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舌苔白厚腻者,其疗效如神。小柴胡汤与平胃散合方,古人亦有先例,名“柴平煎”。小柴胡汤善治胆火内郁,平胃散以行气消满、苦温燥湿见长,两方联用,则疏肝和胃而使肝胃两顾,临床治疗慢性胃炎中医辨证属于肝胃不和型而兼痰热者效佳。
小柴胡汤合藿香正气散
藿香正气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药用藿香、大腹皮、白芷、茯苓、紫苏、陈皮、苍术、白术、厚朴、桔梗、半夏、生姜、大枣。本方治疗风寒暑湿杂邪,山岚瘴疟,内伤饮食,憎寒壮热,头痛呕逆,胸满腹胀,痰嗽气喘,霍乱吐泻,不服水土等证。两方合用,对于肝胆气郁而见舌苔异常厚腻,湿浊胶着者,有立竿见影之效。临床治疗肝炎、胃炎符合上述病机者效果明显。
小柴胡汤合四物汤
四物汤出自《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方,药用当归、川芎、白芍、熟地。此方诸药皆入肝经,有补血养肝之功,治疗妇女血虚以致月经不调、头晕目眩、偏头作痛、脐腹疼痛、崩中漏下等。肝藏血,主疏泄,以血为体,以气为用。如果属于肝胆气郁,气郁生火的口苦胸满则用小柴胡汤,小柴胡汤治在气分而不涉及血分;如果肝病由气及血,而出现阴血不足的手麻头晕,腰酸腿软,心烦少寐,下午低热,脉来弦细等证。导师每用小柴胡汤与四物汤合方,疏肝解郁,以顺木气之条达,补血柔肝以滋其体,且养肝体有助其用,用本方每获良效。临床用于治疗经期感冒、月经不调属于肝郁血虚者效佳。另一方面,女子以血为用,而肝主藏血,肝郁血虚不能上荣易现皮肤肤质改变,导师常用本方治疗*褐斑、妊娠斑、痤疮、皮肌炎等,颇受爱美女士好评。
另有小柴胡汤合二妙散(《丹溪心法》)、三妙丸(《医学正传》)、四妙丸(《成方便读》)治疗少阳兼湿热之妇人带下,肢体酸楚疼痛,小便淋漓等,多见于妇科炎症、风湿性关节炎、泌尿系统炎症等,暂不赘述。
郭氏正骨分期辨证用药规律
□张医院
中药接骨是中医学的宝贵遗产之一,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医院在临床实践中,充分应用平乐郭氏正骨学术思想,对创伤骨科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无论是骨折、脱位、伤筋还是内伤,它的直接病因均离不开创伤。外伤以损伤筋骨为主,内伤以损伤脏腑气血为主,严重的创伤多导致复合伤,既伤筋骨又伤脏腑气血和经络,因此骨伤有其固有的特性和规律,故在临床上辨证运用接骨中药加速骨折愈合亦有其独到之处。现介绍如下:
损伤早期多为瘀血症,轻则局部肿胀,重则连及脏腑。“瘀不去则新不生”,此时活血祛瘀通腑有利于骨折的修复。因气血互根,于血药中加气药能加速病愈。早期多用汤剂,主方为加味活血舒肝汤,药用:当归10g,柴胡10g,*芩6g,赤芍12g,红花6g,桃仁9g,枳壳10g,槟榔10g,大*6g,甘草5g。若瘀血严重,大便不通者加芒硝10g,软坚通便;若胸胁受伤,气逆咳痰者加半夏10g,降逆祛痰;若瘀血流注,筋内青紫硬结者加羌活10g,通结活络。因“肝主血,败血必归于肝”,故该方是在活血祛瘀的基础上,加用疏肝理气之品。若创伤感染或邪*侵袭,热*蕴结于内,引起血液离经妄行,采用清热解*方剂五味消*饮;若出血过多时,需辅以补气摄血之品,以防气随血脱,必要时还应当结合输血、补液等疗法。
损伤中期肿胀瘀血渐趋消退,疼痛逐步减轻,但因瘀阻未尽,气血还不十分流畅,伤处仍有青*色瘀斑。此时活血行气通络有利于骨折的修复。医院协定处方活血灵加减,上肢加羌活、桂枝;下肢加牛膝;胸胁加青皮、桔梗;腹部加地龙、小茴香。若胁肋满闷腹胀,呼吸引痛,影响脾胃运化者,内服加味橘术四物汤,以达祛瘀生新,接骨续筋的目的。中期用药亦可用丸剂,如医院制剂三七接骨丸,以活血行气接骨为主兼消肿止痛。
损伤后期多为气血亏损,营卫不和,容易感受内外因而致并症。气血不足,或偏于气虚或偏于血虚,此时不可滥用补法,否则会因误补而致留邪,应视其脉症,参考伤处情况有针对的治疗。从生理上看,肾藏精,精生髓,髓充则骨自长,故后期用药原则当为补气血、固肾涩精。方用八珍汤化裁,加龙骨、牡蛎、芡实以补气血,涩精则自长,故骨折修复必会加快。
骨折愈合后,肢体肿胀不消,应注意分虚、实、湿。虚肿者以手指点按则塌陷不起或肢体偏平,稍活动即可加重,此时宜先服用加味补中益气汤,继服十全大补汤,上肢者加桂枝、五加皮、川断;下肢者加牛膝、杜仲、狗脊,实脾益气。实肿者肢体园粗,按之发硬如皮草,不塌陷,色暗滞,肌无弹性,此时宜服逍遥散加减,上肢加桂枝、威灵仙;下肢加杜仲、独活,散结消肿。湿肿者肢体沉重,色青或白,局部温度偏低,皮肤出冷汗,此时宜服用加味附子理中汤,理气通经。
总之,平乐郭氏正骨运用接骨中药,讲究的是分期辨证论治。对于药物疗法,平乐郭氏正骨提出了“破、活、补”三期用药原则,即跌打损伤早期,气血瘀滞,用药以活血化瘀为主;中期气血不和、经络不通,用药以活血通络为主;后期久病气血亏损,用药以补气血、壮筋骨为主。平乐郭氏正骨的三期用药原则使骨伤科疾病药物治疗有章可循,已经成为骨伤治疗颇具特色的“法”和“纲”。
中医药治疗肠粘连
宋俊建河南中医学医院
肠粘连是指有腹部炎症或手术病史,继而引起的长期经年不愈的腹痛,甚则可引起肠梗阻或不全梗阻,本病属中医腹痛、肠结或关格的范畴,给病人的生活带来极大的痛苦,目前本病的治疗尚无特效的方法,西医多采用手术治疗,但效果欠佳,有效率不足50%。而中医药因其良好的疗效日益受到重视,医院名老中医师家兰副主任医师耕耘医林40余年,善治胃肠病,余有幸随其侍诊,亲历师老治疗一肠粘连患者全病程,现记述如下:
张丽英,女,45岁,河南安阳公交司机,于17年前因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术后,开始出现下腹部疼痛,时轻时重反复发作,以致不能正常工作,医院求治,诊为“术后肠粘连”,疗效欠佳,痛苦不堪。抱着试试的医院就诊。
初诊症状:下腹部疼痛,纳差,时有上腹胀满,口苦,大便秘结,舌质暗,苔薄腻微*,脉弦。师老师据上拟方如下:藿香12g,大腹皮12g,川朴9g,陈皮9g,枳实9g,杏仁15g,败酱草12g,丹皮9g,当归10g,桃仁10g,川楝子12g,元胡9g,鸡血藤12g,广木香9g,炒莱菔子15g,甘草3g,三剂,水煎,日一剂。
服上药后复诊诉:感腹痛减轻,纳食量增,上腹胀满基本消失,大便通畅,时有口苦,舌质暗,苔薄*,脉弦。师老师于初诊方去藿香,加*连6g,吴茱萸1g继服七剂。
患者再诊诉:腹痛明显减轻,纳可,无腹胀,二便正常,舌质淡红略暗,苔薄,脉弦。为巩固疗效复诊方去炒莱菔子、枳实再服七剂。两月后随访,患者诉腹痛未作,已正常上班。
师家兰老师说,腹痛多有脏腑气机不利,经脉失养而成。该患者下腹痛明显,伴有腹胀便秘,舌质暗,苔薄腻微*,脉弦,且有阑尾切除术史,故考虑为术后肠粘连,中医属瘀血阻滞型腹痛。病机为腹部手术,致血络受伤,腹中瘀血,气机不利,“不通则痛”,故而腹痛,腹胀,大便不畅;瘀血积而化热故口苦。治疗给予活血化瘀理气,则瘀血化气机通腹痛止,即“通则不痛”。且腑以通为顺,以降为和,所以在化瘀理气论治基础上,结合通法,使瘀血得除,腑气得通则腹痛止。方中败酱草、丹皮、当归、桃仁、元胡、鸡血藤活血化瘀,广木香、川楝子理气止痛。藿香、大腹皮、川朴、陈皮、枳实、杏仁、炒莱菔子行气消胀通腑,如此瘀血化腑气通,则腹痛止。
健康忠告
“老泪纵横”藏眼疾
有些人到了秋冬季节,被冷风一吹就会“老泪纵横”。眼泪是由泪腺分泌的,其中的主泪腺是一种反射分泌器,如果受到寒冷、疼痛、情绪明显变化等因素的刺激时,泪液分泌就会增多。在寒冷季节,当面部和眼眶周围的皮肤和肌肉受到冷刺激时会发生收缩,泪液排出一旦受阻,就会被迫从眼角流出。除了上述生理反应外,许多眼科疾病也是导致老人泪流不止的“元凶”。因此,如果经常不自觉地流泪,可能是患上某些眼科疾病的信号。
1.慢性结膜炎
在秋冬季节,慢性结膜炎是导致流泪的主要原因之一。风沙、灰尘、烟雾、有害气体的刺激,以及经常熬夜、睡眠不足、嗜烟过度、用眼疲劳等都会导致慢性结膜炎。因此,作为慢性结膜炎的一大症状,如果经常流泪,医院做眼科检查。
2.鼻泪道堵塞
鼻泪道阻塞大都是后天形成的。沙眼、结膜炎、慢性鼻炎等疾病的病菌侵入鼻泪管,都会引起鼻泪管黏膜发炎,造成阻塞,并逐步发展成慢性泪囊炎。因此,不少患有过敏性鼻炎的老人也比较容易患上鼻泪道阻塞。如果鼻泪道比较狭窄,并未完全堵塞,平时可以通过抗炎治疗及按摩鼻根靠近眼睛的位置来缓解泪溢症状。但假如鼻泪道已经全部堵塞,泪溢情况很严重,甚至经常造成眼睛红肿发炎,就要考虑通过手术进行治疗了。
3.干眼症
干燥寒冷的冬季,是“干眼症”的高发季节,干眼症会使人的基础泪液分泌变少,眼睛干涩难受。如果眼球表面受到损伤,眼睛就会反射性地大量流泪。更年期妇女、过敏性结膜炎患者、年轻时曾感染沙眼者、角膜留下疤痕组织者,都容易因干眼症导致流泪。
4.雪盲症
又称雪光性眼炎,主要是因为太阳光中的强紫外线经大片雪地反射至人的眼部角膜,导致角膜损伤所致。研究表明,阳光中微米的中波紫外线照射到雪地上,由其反射的阳光射到眼睛上,便可能引发雪盲症,出现畏光、流泪、红肿疼痛、奇痒及眼内异物感等症状。所以,大雪天老年人外出时,一定要戴墨镜,防止雪地反射的强光刺激眼睛。(祝建材)
“下肢发冷”莫大意
气温偏低时,若下肢特别是脚部感到寒冷,是因为人的下肢离心脏最远,局部血流相对缓慢的缘故,属于正常现象。若在气温不太低,腿脚保暖很好的情况下仍感下肢寒冷、麻木,甚至夏季也不例外,这往往是某些疾病的先兆,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周围血管的慢性闭塞性病变,主要累及四肢中小动脉,以下肢最多见,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初期多表现为受寒后脚部发冷、麻木、疼痛,走路时小腿酸胀、乏力。若病情进一步发展,可出现间歇性跛行,患肢发凉、怕冷、麻木、疼痛加剧,夜间为甚,严重者可并发肢端溃疡。
甲状腺机能减退症是由甲状腺素分泌不足引起。表现皮肤苍白而粗糙、四肢发冷、凹陷性水肿,伴有脉率缓慢、心动过缓、全身乏力、食欲减退等一系列代谢功能低下的症状。通过测定基础代谢率和实验室检查即可确诊。
闭塞性动脉硬化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性疾患的特殊表现形式,常累及大中动脉,双下肢同时发病。多见于老年人、高血压及高血脂、糖尿病等病人。早期症状为患肢发冷、麻木感及间歇性跛行,继之出现患肢肤色苍白、触觉减退、温度减低、肌肉萎缩、趾甲增厚变形等,晚期可出现坏疽。
多发性大动脉炎该病较为少见病,多发于女性。表现为下肢发冷,并伴有下肢酸软、麻木、疼痛,同时有间歇性跛行。检查时可发现从股动脉开始,下肢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血压测不出或明显降低,上肢血压增高等一系列阳性体征。
肢端动脉痉挛症又称雷诺氏病,是一种血管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肢体末端小动脉痉挛性疾病。多发生于女性,发病年龄多在20~30岁,一般在寒冷的季节发病,尤其是与冷水接触后发作,夏季症状减轻。表现为四肢末端对称性阵发性发白、紫绀,继而潮红、疼痛,通常因寒冷刺激或情绪激动而诱发或使症状加重。(王锦蓉)
如何远离尿*症
尿*症成为危害人们健康的顽症之一。爱肾、护肾没有捷径。不抽烟、不憋尿、不熬夜、不乱吃药、没有将*肚的"四不一没有"原则,加上少盐、少油、少糖、多蔬果等健康饮食习惯,就是最好的方法。尿*症病患的产生与肾*性药物使用,包括非类固醇消炎止痛剂的滥用及若干中药有关。以中药为例,几年前有人长期服用含马兜铃酸中药导致肾衰竭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卫生部已宣布禁用包括马兜铃、关木通、天仙藤、青木香、广防己等含有马兜铃酸成分的中药,但事实上含马兜铃酸成分的中药材不只这些,还有多种药材也都有,人们在寻求中医药治病、保健的同时,不能不注意中药材对肾脏健康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此外,由于高血压会有肾病变的并发症,对肾功能有负面影响,而肾功能不佳又会造成高血压控制困难,两者之间常互为因果,造成恶性循环,因此提醒病友,要格外注意自我血压监控,如果同时有糖尿病、高血压,而又不积极治疗,加上乱吃药的话,将会提早走上血液透析一途。保护肾脏健康的方法除了少吃盐分、多作运动、定期测量血压、保持身材等与高血压防治有关的要点外,还要适量喝水、不憋尿、不乱吃药,搭配正确的饮食习惯,即多吃蔬菜、水果等含纤维质丰富的食物以及少油、少糖、少盐的烹调原则,才是正确的爱肾之道。(王文斗)
推荐相关书籍: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删除!)
更多独家的中医秘术,扫描保存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