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溃疡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ldquo胃rdquo雨绸缪胃 [复制链接]

1#
有治好白癜风的患者吗 http://www.baidianfeng51.cn/baidianfengzixun/wuliliaofa/294.html

全球每年新发胃癌病例约万,中国约占其中的40%,粗略估算,我国每年新发胃癌患者有近50万人,相当于每天有近人。我国是胃癌大国,发病率在所有癌症中高居第三位,早期胃癌几乎没有症状或症状不明显,近90%的胃癌病人到中晚期症状明显时才会就医,此时5年生存率不足20%,而早期胃癌术后5年生存率高达90%~95%。

一般来说,大多数胃癌的发展遵循如下规律: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

我国胃癌居高不下的死亡率与发现时机太晚有直接关系,早发现、早治疗是关键!医院消化科李兆申院士及其团队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及大规模科学研究发现并筛选了与胃癌最为相关的因素:

胃功能七项血清检测,是目前早期胃癌筛查最简单、有效的方法,通过非侵入性胃蛋白酶原(PGI、PGII、PGI/PGII(PGR))和胃泌素17(G-17)、幽门螺杆菌(CagA、VacA、Ure)的血清检测,可将幽门螺杆菌相关的胃炎、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萎缩性胃炎、胃癌等高危人群筛查出来,然后再进行胃镜检查和病理确诊;是一项无创、无痛、安全、经济的胃病检测方法,可大大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率,降低胃癌死亡率。

年4月,我国提出《中囯早期胃癌筛查及内镜诊治共识意见》,共识推荐联合血清学检查胃蛋白酶原和幽门杆菌对胃癌高危人群进行检测的路径。

《中囯早期胃癌筛查及内镜诊治共识意见》提出胃癌高危人群筛查路径

胃功能七项检查项目详解

胃蛋白酶原:胃蛋白酶原(PG)是胃黏膜主细胞所分泌的参与消化的胃蛋白酶的前体,分为PGI和PGII两种亚型。

胃蛋白酶原I(PGI):PGI主要是由胃底腺分泌,是检测胃泌酸腺细胞功能的指针,胃酸分泌增多PGI升高,胃酸分泌减少或胃黏膜腺体萎缩时PGI降低。PGI值与萎缩(胃体)呈负相关;与HP感染、消化性溃疡呈正相关。

胃蛋白酶原II(PGII):由胃底腺、幽门腺、全胃腺等部位分泌。PGII升高,可能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窦部疾病有关。

PGR(PGI/II比值):PGR的值进行性降低与胃黏膜萎缩进展正相关。HP感染患者,PGII值明显上升,PGR的值明显下降,HP感染治愈后PG指标恢复正常。联合测定PGI和PGII比值可起到胃底腺粘膜“血清学活检”的作用。

胃泌素-17(G-17):胃泌素-17(G-17)是由胃窦G细胞合成和分泌的酰胺化胃泌素,主要生理功能为刺激胃酸分泌、促进胃黏膜细胞增殖与分化。G-17是早期胃癌筛查重要指标,血清胃泌素-17过高或过低均提示胃癌风险。血清G-17低下通常提示胃窦黏膜萎缩(若G-17轻度低下有可能是胃底胃体的炎症所致);血清G-17增高常提示存在胃癌发生风险,在临床诊断中具有一定作用。

幽门螺杆菌*力抗体分型检测:通过幽门螺杆菌*力抗体分型检测,可检测幽门螺杆菌CagA、VacA、Ure3种*力因子的特异性抗体,将感染Hp患者细分为Ⅰ型和Ⅱ型,精准检测,指导临床合理用药,避免抗生素滥用;对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及胃癌诊治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胃功能七项项目信息

检测内容:胃蛋白酶原I(PGI)、胃蛋白酶原II(PGII)、胃蛋白酶原比值(PGR)、胃泌素17(G-17)、细胞*素(CagA)、空泡*素(VacA)、尿素酶(Ure)

检测周期:0.5个自然日

检测方法:量子点免疫荧光法

建议检测胃功能七项人群

一、年龄40岁以上

二、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者

三、存在胃癌的危险因素(高盐饮食、腌熏煎烤、长期吸烟、过度饮酒等)

四、胃癌家族史

五、患有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其他相关性疾病(如淋巴细胞性胃炎、增生性胃息肉等)

六、生活压力大、经常熬夜等不良精神心理社会因素、经常服药止痛片的人群、A型血人群

检测胃功能七项临床意义

一、反映胃黏膜正常与否以及胃黏膜受损程度和受损部位的敏感性、特异性指标

二、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HP感染的筛查指标、HP治疗疗效的评价

三、早期胃癌/胃癌高危人群的筛查指标

四、幽门螺杆菌治疗效果和预后观察的特异性指标

五、胃黏膜功能和状态的动态检测

六、体检人群的胃部健康体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