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医院爆光 https://m-mip.39.net/nk/mip_5154126.html1
常见的致病因
①幽门螺杆菌感染;
②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
③吸烟;
④不良的饮食习惯。
90%的消化性溃疡有幽门螺杆菌的阳性症状,幽门螺杆菌能产生大量尿素酶,催化尿素水解产生氨,氨的聚集能使胃粘膜的完整性遭到破坏,粘膜易发生溃疡。另外,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患者其基础胃酸分泌和刺激后的胃酸分泌都较未感染者高。
非甾体抗炎药能够抑制环氧酶-1,继而减少了PGE2和PGI2的合成,降低胃粘的保护作用使溃疡易于发生。
吸烟影响溃疡的愈合,促使溃疡的复发,并提高溃疡并发症的发生。吸烟通过刺激胃酸分泌和胆盐反流,改变粘膜血流,减少前列素的合成促使溃疡发生。
2
临床表现
消化性溃疡是一个慢性过程,发作具有反复性,其缓解期与发作期交替。发作时疼痛有规律性,上腹可为隐痛、钝痛、饥饿样痛、胀痛、灼烧样痛,长期反复发作。胃溃疡常在餐后0.5~1小时疼痛,持续1~2小时消失;十二指肠溃疡则在餐后2~3小时开始疼痛,持续至下次进餐才消失,或夜晚睡前疼痛,进食或服用碱性药物后可使疼痛缓解。消化性溃疡的并发症有恶心、呕吐、嗳气、上腹部饱胀、消化不良、贫血消瘦等。溃疡并出血会出现黑便。
3
病理
胃溃疡主要是局部粘膜损害因素和粘膜保护因素之间失去平衡所致。胃溃疡好发于胃体小弯侧或胃窦部,尤其是胃角处,而胃底及大弯侧十分少见。可单发或多发,直径多在5~15mm之间。典型的慢性溃疡有四层结构:渗出层、坏死层、肉芽层、纤维疤痕层。在溃疡边缘常有不同程度的粘膜慢性炎症、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
4
胃溃疡声像图表现
(附图1、2、3)
图1胃角溃疡(A纵切面,B冠状切面,C胃镜图)
特点1
病变处胃壁呈局限性增厚,回声减低,其厚度约5~15mm,范围50mm。其中央粘膜完整性破坏,呈现大小不一、深浅不等的粘膜凹陷,其矢状切面呈月牙形、陷坑状;冠状切面呈圆环形或靶环形。
特点2
病变处粘膜凹陷口形态规整、光滑柔软;一般呈口大底小,底部平坦,厚度5mm;表面可附有强回声斑点、斑块,不随胃蠕动而消失。
图2胃小弯溃疡(A纵切面,B冠状切面,C胃镜图)
特点3
病变处粘膜凹陷周缘增厚胃壁对称、均匀,以近粘膜凹陷处最厚,向远侧逐渐变薄;粘膜凹陷周围胃壁层次结构清晰完整(尤其是第三层粘膜下层界面强回声带可清晰显示)。
特点4
病变部位胃壁蠕动减弱,但无僵硬感。
图3胃体后壁溃疡(A纵切面,B横切面,C术后标本)
特点5
部分胃病变周围大网膜增厚水肿,呈片状均匀强回声围绕胃病变部位浆膜层周围。少部分胃周围可显示肿大淋巴结回声。
胃溃疡分期分型
1、活动期:溃疡深度5mm,周缘增厚胃壁厚度10mm,范围30mm(图4)。
图4胃窦部前壁溃疡(活动期,A横切面,B纵切面)
2、愈合期:溃疡深度3mm,周缘胃壁厚度5mm,范围15mm(图5)。
图5胃角溃疡(愈合期,箭头所示)
3、浅小型:溃疡直径和深度均5mm者(图6)。
图6胃角浅小型溃疡(箭头所示)
4、巨大型:溃疡直径25mm者(图7)。
图7胃角巨大型溃疡(UL示溃疡灶)
5、穿透型:溃疡深度10mm,深达浆膜层(图8)
图8胃窦部穿透型溃疡(A:UL示溃疡灶;B:术后标本)
6、胼胝型:溃疡底部浆膜周围形成大小不一、回声强弱不均匀、境界不清的包块(图9)。
图9胃角胼胝型溃疡
7、多发型:胃壁上有两个或以上的溃疡灶(图10)。
图10胃角胃小弯多发型溃疡(UL示溃疡灶)
8、复合型:胃溃疡伴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图11)。
图11复合型溃疡(箭头示溃疡灶)
作者:陆文明(医院)
来源:超声俱乐部
转自:功能科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