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城外寻隐者
“这里是横跨千年的古城,绚烂文化所过之处皆是诗意与传奇,待与后人知晓。”
世人眼中,今日的十三朝古都西安,原是昔日金碧辉煌的长安。诗人笔下的古城与终南山,被赋予“风物槐花落御沟,终南山色入城秋”的绝美,却也有着王维隐居所见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之动静错落。此番,老姜来到关中,寻访到一位祖上功成,却代代隐世的民间奇人——古军医传人,王伯恒。
图|古军医:王伯恒
闻·继承祖业,拜师学技
“始于热爱,精于责任,是对医脉传承的敬意,是对老师、长辈的致敬。”
一路长途跋涉,终于见到了此行寻访的对象——王伯恒。初见此人,虽未见隐士般出尘之态,却感觉到作为习武之人,在行走谈话间,散发出强大的气场,许是常年行走山间采药,步伐稳健,颇有“龙行虎步”之态。而此人气场虽强,言语之中却平易近人,与老姜讲述起自己的故事。
盏茶之间,听王老师娓娓道来。王氏先祖王明芳,曾任明朝万历皇帝御前兵马元帅,以《虎令经》传世,书中加载这排兵布阵之策,又包含一套完整描述骨伤科的理论。明王朝倒台后,王氏一族西迁入秦,初至陕西省周至县终南山田峪之中,以武道、医药传家。到了顺治年代,正式定居楼观镇。至今,家中仍存有王明芳之后的家族族谱、明朝御赐古残画、武术抄本及铁刀、千斤石等各类颇具年代感的练功所用之物,无不展现出古老家族传世之底蕴。
图
古中医传承
父亲王振邦对其影响深远。一生以武道医药为业,还曾远传中医和武术文化至意大利米兰,本是弘扬中医的绝佳机会,却无奈因无处抓药、文化不通而重返故里。然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王老先生深知王伯恒对中医、中草药兴趣浓厚,培养其认药识苗之能。王伯恒老师就此踏上了拜师学技之途。
提及自己的恩师,王伯恒首先想起了自己的启蒙老师,李栓劳。这是一位大山之中的草医,却有着让村里人一致称赞的医术。早年有一位骨髓炎患者,经医院诊断需要截肢,视李老先生为最后的希望,最终也是在李老先生处得到了治愈。旁人不解老先生只收了20元,老师傅却说“我只是弯腰拔起地上几株草,却换得一吊肉钱,一把草换一吊肉,你说我是赚了还是赔了?”听到这,老姜心下感叹,这位老先生,实实在在谨遵中医之道而救死扶伤,实乃仁义。
言语间,王伯恒对尊师之敬佩已然难以掩抑,目光中感怀之余,又透露出一份传承其道的决心。而后,王伯恒再拜穆毅为师,身居太白,苦学十年有余。每每回首那段日子,生活虽然艰苦,但学医本就是苦中作乐之事,况且为毕生热爱之事业而搏。
王伯恒始终觉得,博闻强识,要做到:知苗、知根、知性、知用,历经厚积才可一朝薄发,为自己日后行医生涯发挥着巨大作用。
图|左一王伯恒与穆毅老师
名医之理念
“以人为本,用清晰的治疗思路,让患者早一天脱离病痛,享受生活,实乃医之仁心所指。”
谈到治疗理念,首先是用药方面。在王伯恒看来,今人过份轻看中医,只知望闻问切,却不知其精深之处。人体是一个宏大复杂的体系,内部彼此联系,处处呼应。况如跌打损伤,成因颇多,同样都是跌打损伤,区别甚大,用药之时需也全盘注意。
孕妇跌打损伤,需要注意切不可伤胎;
肿瘤跌打损伤,入药谨慎用酒;
胃病跌打损伤,就需要兼顾胃部承受能力,同时调理胃疾,方可形成完整的治疗闭环,达到令人满意的疗效。所以因此又成为了全科。
论及医道,王老师侃侃而谈,对老姜释道,今天所用简化字中的“医”字,本是古汉语中“翳”中表示读音的部分,造字时,“匚”是袋子的形状,“矢”是箭,所以“医”可以理解为装箭的袋子,强调出隐匿其中的感觉,这或许是因为古人认为疾病藏匿在人体之内吧。因此,医者在对症、下药的过程中,就需要明察病灶,而反观今日之西医,治疗时仅仅浮于表象,一味打针消炎,用药不达病灶,收效甚微且难以根除。王伯恒举例以“泄法”,曾有病患,臀部生出很大的硬包,到某院就诊输入消炎药无果,王伯恒当机立断,依症使用泄法进行疏排,其后五小时,患者如厕八次,脓包化小,立竿见影,不出三天自然消除。老姜正为之惊叹,王伯恒却转换了语气,严肃道,此类做法且不可滥用,须知若是用药无度,人在排便时能把骨髓里的东西排出,不加控制,恐有危害。
再如截瘫类病症,中枢神经不甚灵敏,患者二便毫无感觉,遇此情况,王伯恒同样思路清晰:第一通便,第二通汗,而后再考虑其它。排汗过程伴随有疼痛,若是难耐,按压肩胛骨之下则会缓解。老姜疑惑:“很多脊髓损伤的病人,其神经已然断开,又该如何?”王老师在此处介绍到中医治疗之中有一种思路,叫做取其相。比如南方的榕树,其茎如同胡须,发于树梢而垂于地面,待与泥土接触,便形成了新的树干。即使砍断原树,新枝仍然可以向前另寻通道。有此特性,便可以用来为神经另寻通道。
图|王伯恒药柜一角
说道淋巴癌,王伯恒讲:其实我们就把它叫“老鼠疮”。此病溃烂后面积大,伴有流血流浓。于西医处,恶性肿瘤尚无有效疗法。甚至有人会在淋巴结稍有不适就意欲切除,是否再长就难说了!人体没有真正多余的器官,淋巴亦是如此。部分病症的毒素会先至淋巴处予人警示,若是切除,该如何知晓身体不佳?
谈骨折:中医有一种药,叫做“枳马二仙丹”,其功效在于骨折治疗。若是人体出现骨折,以自身恢复能力未必可以痊愈如初,若是恢复不佳,骨头两端或会彼此“参”上,此类情况会导致骨头长短不一。若是孩子的腿部,就会造成“长短腿”,此时马上用药,马钱子进入受创处,即可伸展开来。骨折后有所溃烂,恢复不严,用药后就可以自然固定伸直,恢复如初。或许这就是中医药的魅力,老姜闻言直呼神奇!王伯恒微微停顿,进而缓缓讲到,此类方剂本都记录在册,实属好事。但后世批量印刷勘误不佳,且订正审核不甚严谨,常有错误而误人子弟,从而产生负面影响。
马钱子这味药,关键在于炮制工艺,书本有误,疗法甚佳,王伯恒自己炮制,亲身尝试,只有以身试药,才能让此良方剂佳重新面世。老姜心中,在感动之余难免觉得苦涩。昔日神农氏尝百草,开创中医之道,历经千年本应发扬光大,如今王老师却还是需要因传习之误而以身试药,才能重塑丢失的方剂,其精神令人动容,却也令人担忧中医传承之难,况且多年来,不知已有多少良方丢失,令人心痛!
图|各种药剂
见·目睹疗效
“即使在一旁看着,也能深感患者之痛,以及有所恢复后恍如重获新生的欣喜”
当夜,跟随王伯恒来到患者家中,亲眼目睹一位糖尿病所引烂脚患者,在治疗后,长期溃烂的脚趾开始愈合。随即,老姜问王伯恒,对于糖尿病,治愈率几何?回答却是仅有三成,王老师继而详细解释:“说三成不丢人,现在人们惯于享福,自是娇气,难以忌口,且难忌房事。须知,糖尿病之根在于肾病,因此极大限制了疗效。其二,当下人们的饮食也有问题。似如韭菜,商贩为了防止变质,竟至使用敌D畏浸泡菜根防虫,有用福尔马林清洗防腐,那种韭菜别说给患者吃,哪怕正常人吃了,也够受了。
图
王伯恒为患者治疗
谈·古今之状
“从古至今,一直存在着医患关系、患者信任等问题,但能一直怀持仁心的,才是人们称颂的。”
当问及如何看待今日中医现状,王伯恒难免对于中医的慢慢丢失而激昂感概。他讲,如今人们不相信中医,只想要立竿见影的疗效。但过去老话说:金眼科,银外科,大肚子的看内科。若是眼部视力模糊,或许贴两副药就能看清,但不同病症治疗的时效都不相同,中医治疗标本兼治,因此需要付诸耐心。而后讲说医患关系问题,古今皆有之。科病有一古典,一女子得了鼓症,腹部涨如鼓面,敲击也有“砰砰”声。药王孙思邈医治恢复后,至患者家中看望。由于还未给钱,患者将铁锅放在腹部衣服下装病,出于授受不亲之故,不便接触,孙思邈在衣服外轻拍,说了句“这是铁鼓。”这侧面表现出鼓症难以医治,实则戏说了一种境况,明明治愈,却以此免于付钱。王老师对于此虽有无奈,但心中敬仰药王爷之品行,也如他那般救死扶伤,实在困难的病患,只管拿药走就好,待到有钱再来也无妨。
听说王伯恒对妇科类也颇有研究,老姜随机提问,王伯恒这样说:曾有一孕妇,因夫妻吵架而受伤,伤及肋骨和胎儿。自安胎起,循序渐进,以蜂蜡于锅中翻炒,加土鸡蛋安胎,后捣碎茜草贴于肋骨伤处,辅以保产无忧汤,足矣。复查时,观其胎位不正,出现斜胎,依旧使用保产无忧汤扶正胎位,此乃傅青主老人家所传之法。再如胃疼胃胀,若是由寒凉所致,当取桂皮嚼食,多喝开水即可;口腔溃疡复发,则采食新鲜蒲公英,另外吃豆腐脑,降下胃热,效果甚佳。凡此种种,皆方便取材,比之于药物,能与三餐之中自然调节身体,正应传统的“中庸”思想,讲顺其自然,待人接物中正平和,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这才是中医之道!奈何今人多难以坚持、难以理解,自然对于中医有着较深的误解。
图
家族故事历历在目
思·传承
"不喜世俗拜金之态,只以自身信条立世。有一技之长,便愿其流传于千古,服务于万民"
在老姜看来,今日中医面临断代之困境。学院之学习考试,出于书本而不求甚解;家传医术却皆为临床经验,各种知识鲜有人愿意著书广传,以至于被带入三尺黄土,成了真正的“绝学”。王伯恒家族致力于武、医传承,自是希望其技可以流传。收徒之时不重金钱,唯尊师道。王老师自身十分重视师道之传承,故而常常以谦卑感激之态谈及其老师,今日行医,也是为了不使老师之绝学蒙尘。老姜以为,医道当与古之师道一同,代代相传,医术至于绝妙之处,唯有于重道之风中,才能以尊师之态继往开来。王伯恒说,常听人说修仙老道于深山之中悟道,是需要问问其房前屋后的花草之名及各自之效,即可真相大白。再说所谓教授专家之流,若不懂药,何谈懂医?王伯恒作为草医,认识上千种草药,仍然以敬畏之心走在学习的路上。
图
红拳世家
王伯恒凭借昔日对于中医药文化之热爱,继承渊源之家学,以致毕生精力,尊师重道,拯救病人于水火。本是将门之后,精于武学,而又以个人品格,不失为传承岐黄薪火之典范。
归纳擅长:糖尿病老烂腿、骨髓炎、脊髓损伤、血崩、子宫肌瘤、乳腺增生、心脏病、淋巴癌等。
本文转自《老姜闯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