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白癜风多久能治好 https://m.39.net/pf/a_13150497.html幼儿生命时期,是修补、提升先天禀性中五德品格残缺和五德能量不足的最佳生命时期
8岁前的4—7岁的幼儿生命时期中,是一个先天内环境为主导期的生命环境,后天意识在这个先天内环境中迅速充分发展,而禀性中的先天五德不足逐步充分释放与暴露,并且逐步形成性格固化的时期。
所谓“7岁看老”,其中就包含着禀性释放和习性逐步熏染养成,共同构成生命性格的现象。
先天德一的完整性不足,处于五个子系统仁义礼智信的分解状态中,是人类生命全息中的共性现象,也是自然大道留待人类在自己的生命进程中自我完善的机缘。
先天五德不足的集约状态,就称其为“先天禀性”。
如果这种先天禀性与后天智识系统相结合了,就成为人一生的后天禀性,构成每个人各不相同的、千差万别的品格和气质。
生命中德一的参差不齐,包括仁德(木)、礼德(火)、信德(土)、义德(金)、智德(水)等五个方面的强弱、长短、高下现象。
这些德一的五个子系统中,任何一项的缺乏或者过弱,都会对人体生命今后的健康状态和性格品质构成强大的作用力。
例如:
仁德阳木缺乏或者过弱的孩子,将来的性格必然自傲抗上,不服人管,常生怒火,对人白眼冷对。
而且在健康上必会造成怒气伤肝、气滞血瘀、头晕眼花、胸闷腹胀等症状的疾病,并且因为仁德为肝臟健康之本,肝主筋(血管、韧带),仁德缺乏的人最容易四肢麻木,中风瘫痪。
仁德缺乏的孩子,如果不能及时在胎婴和幼儿这两大人生时期中,及时矫正、修正、补充,那么长大了也就难以慈爱善良,宽容忍辱,博爱万物,举止端庄,柔和畅达。
生命的道路上也就必然怒气伤人,人际关系紧张而艰难,难以顺利发展。
礼德阳火缺乏或者过弱的孩子,将来的性格必然性情急躁,虚荣爱美,无理争胜,容易记恨和憎恨别人。
而且,在健康上必会造成恨人伤损心气,导致五心烦热,忡悸健忘,神志紊乱,失眠多梦,甚至精神癫狂等症状的疾病。
并且,因为礼德为心臟健康之本,心主脉(血液、体液),礼德缺乏的人最容易上焦血气凝滞,音哑生疔长痈。
礼德缺乏的孩子,如果不能及时在胎婴和幼儿这两大人生时期中,及时矫正、修正、补充,那么长大了也就难以行事光明磊落,明白道理,秉规持范,遵纪守法,不争不惑,不急不躁。
生命的道路上也就必然贪求虚荣,逐美粉饰,而难以足踏实地顺利发展。
信德阳土缺乏或者过弱的孩子,将来的性格必然猜忌多疑,疑神疑鬼,蛮横蠢笨,埋怨他人,无事生非。
而且,在健康上必会造成脾胃损伤,胸闷气胀,嗳气吞酸等症状的胃肠溃疡疾病。
并且,因为信德为脾胃健康之本,脾主肌(随意肌、平滑肌),信德缺乏的人最容易气短虚弱,腹痛吐泻,四肢乏力。
信德缺乏的孩子,如果不能及时在胎婴和幼儿这两大人生时期中,及时矫正、修正、补充,那么长大了也就难以忠信诚实,稳重厚道,宽宏敦实,真诚待人,信念坚定。
人无信则不立,心无诚信,谎话骗人而自以为高明,也就任何事情都难以真正办好,生命的道路也就必然艰难,难以顺利。
义德阳金缺乏或者过弱的孩子,将来的性格必然妒忌心强,虚伪好辩,逞能于是非中,对人刻薄残忍。
而且,在健康上必会造成因气恼别人而伤肺,口舌溃疡,气喘咳嗽,咽喉肿痛,肺痨咯血等症状的呼吸系统疾病。
并且,因为金德为肺臟健康之本,肺主皮毛(皮肤、毛发),金德缺乏的人最容易患上皮肤疾病和毛发的疾患。
义德缺乏的孩子,如果不能及时在胎婴和幼儿这两大人生时期中,及时矫正、修正、补充,那么长大了也就难以助人为乐,助弱扶危,济安拔险,处善聚缘,处事果断,为人排忧解难。
生命的道路上也就必然表现出吝啬小气,贪占便宜而形单影只,难以顺利。
智德阳水缺乏或者过弱的孩子,将来的性格必然多愁善感,迟钝愚鲁,自寻烦恼,忧虑自生,损己心身。
而且,在健康上必会造成耳聋耳鸣,腰腿疼痛,阳痿遗精,生殖障碍,泌尿系统病变等症状的疾病。
并且,因为智德为肾臟健康之本,肾主骨(骨骼、关节),智德缺乏的人最容易患上骨质增生、骨质疏松等类疾病。
智德缺乏的孩子,如果不能及时在胎婴和幼儿这两大人生时期中,及时矫正、修正、补充,那么长大了也就难以声色不迷,虚怀若谷,处下不争,谦虚柔和,欲淡不贪,通达顺变。
那么贪恋吃喝,乱性败气,生命的道路也就必然艰难,难以顺利。
以上,我们对五德缺乏可能产生的性格表现,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表现以及可能产生的疾病,作了一个粗浅地分析。
这些粗浅地分析也足够引起我们对早期如何在孩子们的婴幼发育成长时期及时地加以校正和补充,引起一个足够的重视。
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先天五德不足,是一个自然的现象,其成因是多重因素的集约组合而生成,在此不作深入讲解。
但是,这种不足如果在它们没有后天转化以前,不及时加以改变,也就必然转化成后天信息植入形态,构成每个人的禀性特异气质。
在先天禀性没有释放之前,或者释放之时,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机,及时加以修补、调节、矫正最为轻松,而且容易。
在胎婴养虚和幼儿养性生命期时,这是一个最为容易完全的过程,正所谓“辛苦两三年,免却百年忧”。
因为先天中补先天最易,先天中调后天不难。错过这一珍贵的时期,先天转化成了后天,那么也就真的是一个“江山易改,禀性难移”的问题。
而且,随着外因的强力影响,不良习性的沾染,也会迅速加重、加速这类禀性修改的难度。
先天禀性中的五德不足如果任其释放、进入、参与、作用于后天智识系统的形成过程中,成为一种固化的模式,那么由于它们是在大脑皮质层逐步发育的过程中同步参与进来的,就会随着大脑的发育步伐而牢固地与皮质层紧密相结合成一体,先天转化成后天,从而形成整个人生生命期的后天禀性性格和气质。
道是人类最终必然的归宿,德是人类最佳的精神营养。
但是,德这个“一”的完整性状态,在人类的后天意识中很难保持住她的完整性,很难控制住不让德一朴散成五常,在人体生命中的后天智识状态中这种稳定性的保持不容易长期稳定。
我们成年人挂在口边的“道德”一词,其实所言都是常道、常德的概念,而并非老子《德道经》中所揭示的必须在先天状态中才能感格、体悟与验证的德和道。
成年人由于后天智识、阴我意识系统的屏蔽作用,如果没有真实的圣人之治的实践,返朴归真于先天生理状态,那么所言所行都只是一种后天的、常道的伦理道德概念。
所以,古人“道不足与常人言”的意蕴也正在于此。
因为常人是后天意识在主持自己的言行,怎么能够感悟到一定要进入先天无为状态下才能体会呢?
成人由于后天智识阴我意识系统屏蔽作用,不打开、不迈过,那么就很难去体悟真正的大道、真正的德。
但是,7岁之前的婴幼儿却可以轻松地“感而遂通”,“感格致知”,“心有灵犀一点通”,所以这个7岁之前的生命期太珍贵了。
我们要是能够进入7岁之前的生命期,回忆到那种状态并且保持那种状态,那么我们对德、对道的体悟就能够真正地进入真道、至德,因为这一阶段不存在后天意识智障的壁垒。
7岁之前的先天生理极为重要,7岁之前的经典诵读教育,也最容易实现学习的最高境界。
例如,儒学的“与古人居,与古人谋”,道学的“众妙之门”,释学的“灵”、“空”等上乘境界。
孩子们的发育,一般在3岁以后就很自然地逐步落入后天之中;先天中的“道〇”淳真状态,随着幼儿期的开始而转入了“德一”的内环境状态。
德治的“一”态,随着幼儿禀性与意识的结合而逐步分解,随着幼儿习性的沾染而逐步离失。
在人生的幼儿期,当人们未能主动保护和教育儿童继续保持住这种天性的自然无为的德一状态以后,德一的这种完整性就最容易发生解体而“一散为五”成为五常,顺着常道之规律顺变。
8岁后,就进入了人生的“仁治”时期,而开始迷失“大道”进入“常道”的人生之旅——也就是步入了仁德、义德、礼德、智德、信德阶段,滑入德的五个子系统状态中。
由于它们已经是后天的状态和环境,是后天意识系统应当具备的品格和能量,所以儒学中又称为:常仁、常义、常礼、常智、常信。
在人出生以后,如果按照常规,一般规律性地经过0-3岁年龄期的阶段时,这种稳定的先天阶段都必然会自然地解体。
我们养育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