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溃疡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从ldquo看不见rdquo到 [复制链接]

1#

现在,我们都知道,幽门螺杆菌是胃肠疾病的元凶。然而在幽门螺杆菌被发现之前,人们并不清楚胃炎的发病原因,只能对症治疗,无法解决根本问题。螺杆菌的先驱者们通过孜孜不倦的科研,让人们“看见”了幽门螺杆菌。并且认识到幽门螺杆菌感染会导致胃炎,这引发了胃十二指肠疾病治疗策略的巨大变革。针对幽门螺杆菌的治疗开始在全球展开,使得胃肠疾病患者的数量急剧减少,胃癌的发病率迅速下降。

这个结果是可喜的,但是,发现幽门螺杆菌这个“胃肠杀手”的过程就没那么顺利了。就像接种牛痘预防天花的设想在开始时不被接受一样,人们往往拒绝接受那些不在他们理解范围之内的事实。

不得不说,在发现幽门螺杆菌的过程中,一个研究法则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就是科赫法则,在当时的科学界,被认为只有符合这个法则,才能验证某种疾病与特定细菌的关系。

科赫法则

第一条:在每一病例中都发现相同的微生物,但该微生物不存在于健康者体内。

第二条:要从寄主分离出这样的微生物并在培养基中纯化培养出来。

第三条:用分离纯化培养出来的微生物再接种到易感宿主后,必然引起同样的疾病发生。

第四条:从试验发病的寄主中能再度分离出这种微生物来。

初见“胃肠杀手”

其实,在19世纪末,德国的病理学家Klebs就已经发现了杆状细菌,以及相应胃黏膜的炎性细胞浸润,但是鲜为人知。直到年,意大利病理学家GiulioBizzozero首次用下述的文字描述了哺乳动物(狗)胃内螺杆菌的存在。但是受限于当时的科学技术,无法更细致地观察这个螺杆菌。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让人更加兴奋的是我在狗胃内不断地发现了螺旋状杆菌。这种细菌不仅大量存在于胃黏膜层,而且还侵入胃窦,胃体腺腔内部,甚至达到腺体底部……”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之后,20世纪早期的许多研究者也都纷纷报道了人体胃部螺杆菌的存在。然而,遗憾的是这些研究者们没能利用科赫法则来验证螺杆菌与胃部疾病之间的关系。

·Luger的研究结果表明胃液内存在螺杆菌,而且他也发现同胃癌患者相比,健康人群中胃液内的螺杆菌非常少见。

·Doenges通过对胃尸检标本的分析,在43%的标本中发现了螺杆菌的存在(只在胃和肠黏膜上),同时他也指出人体胃内螺杆菌的检测阳性率要比猴子低。

·Freedberg和Barron通过银染法观察手术切除的胃组织标本发现:溃疡标本的螺杆菌阳性率为63%,而非溃疡标本中的螺杆菌阳性率仅为14%。

“冰封”,被阻断的研究之路

到了年,美国的胃肠病学权威Palmer进行了关于人体胃部是否存在螺杆菌的实验,然而在HE染色胃组织标本里并没有发现螺杆菌的存在,所以他得出了细菌不能在人体胃部生长的结论,并指出以往论文报道胃部螺杆菌的存在是由于标本污染的结果。

在这位胃肠病学权威驳斥了消化性溃疡是胃黏膜上细菌所引起的设想后,胃肠病细菌学的发展就如冰封一样,在之后整整20年,极少有研究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