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你健康#
消化性溃疡,包括2个类型,胃溃疡与十二指肠溃疡。相关研究表明,大约10%的人,会在一生中的某个时段,受到消化性溃疡的困扰,而5%的胃溃疡,可能发展为胃癌,溃疡病史较长或溃疡面积较大者,发生恶变的风险更高。最近几十年,消化性溃疡的发病率及相关死亡率逐渐下降,但是,近几年,这种下降趋势开始变缓。为了控制消化性溃疡病情复发,相关专家提出了30条共识意见。咱们现在就来解读其中的要点。
消化性溃疡,英文名称pepticulcer,简称PU,本质是消化道黏膜发生炎症反应,以及坏死、脱落,形成破损,病变穿透黏膜肌层,甚至更深。PU的发病机制,主要是胃或十二指肠黏膜的损伤因素与防御修复因素之间失衡。PU的诱发因素,主要是幽门螺杆菌感染,以及阿司匹林和其他非甾体抗炎药NSAID的应用,而抗生素耐受性,是影响幽门螺杆菌根治的重要因素。因此,规范用药,是控制消化性溃疡病情复发的关键措施。
得了消化性溃疡,典型的表现是慢性、节律性、周期性的上腹部疼痛。所谓溃疡,是开放性的疮口,可以自行痊愈,但是,多数溃疡,容易反复发作。只有个别患者,会同时发生胃溃疡与十二指肠溃疡,多数患者,是单独发生其中的1种。胃溃疡,主要发生在40岁至50岁的男性中,特点是进食后30至60分钟开始腹痛,持续1到2小时。十二指肠溃疡患者,通常是30岁左右,特点是在进食后几小时,或者午夜至凌晨期间发生腹痛,进食后,疼痛得到缓解。
如果消化性溃疡没有得到根治,病情反复发作,可能导致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癌变等并发症。确诊消化性溃疡的方法,主要是内镜检查,目前,也可以选择磁控胶囊内镜检查,这种方法的准确性与传统内镜检查相当。此外,患者还需要做幽门螺杆菌检测,并且需要向大夫详细说明自己的服药史,尤其是布洛芬或阿司匹林等药物的使用情况。
医学界对消化性溃疡,经历了3次认识转变。年左右,主要观点认为,无酸则无溃疡,因此,抑酸,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核心,中和胃酸是主要措施。抑酸治疗,现在仍然是应对消化性溃疡的重要措施,只是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主要应用质子泵抑制剂,比如,普通百姓较为熟悉的奥美拉唑。
医学界对消化性溃疡的第2次认识转变,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2名澳大利亚学者提出,幽门螺杆菌感染造成黏膜受损,导致胃酸反向弥散,引起黏膜进一步损伤,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发病机制。因此,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关键措施,是幽门螺杆菌根除。那2名学者,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第3次认识转变,发生在近十几年间,主要观点是,重视溃疡愈合质量,建议采用超声内镜,结合病理组织学检查,对溃疡愈合情况进行客观评价,治疗措施方面,则强调黏膜保护剂的应用,以便提升黏膜愈合质量。
对于消化性溃疡的治疗,目前的措施是,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和钾离子竞争性酸阻滞剂,有效抑制胃酸分泌。使用组胺H2受体拮抗剂,抑制餐后胃酸分泌,促进溃疡愈合。同时,需要使用黏膜保护剂。对于幽门螺杆菌感染者,需要应用含铋剂的4联根治方案。对于阿司匹林或其他非甾体抗炎药所致的溃疡,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是1线治疗方案,患者需要充分权衡利弊,尽量停用可能导致消化性溃疡的药物。此外,吸烟、饮食因素、应激或心理障碍、胃或十二指肠运动异常等,也在消化性溃疡的发生中发挥作用,因此,患者需要加强生活行为管理,比如,戒烟、健康饮食、保持情绪稳定。
爱谁,就把健康传给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