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溃疡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书痴的灵魂转世2ejqzc1s [复制链接]

1#

书痴的“灵*转世”


前不久,朋友相聚,聊及身后事。笔者说已生无恼事,唯死有憾事。憾事者,不能在有生之年尽览应览而未及览的书也。朋友闻之,哂笑鸿儒之不解世情,纯一“书痴”。在我,倒亦欣然领受,毕竟“书痴终觉胜钱痴”。


    “痴”者,自非呆、傻,只是迷而恋也;“书痴”者,自亦非“书呆子”、“死读书”,只是视“读书”为人生第一要义罢了。当然,既谓之“书痴”,书,自然是不能不读的,且要读出点艺术来,品位来。何谓“读书的艺术”?倘照林语堂先生的说法,他以为读书的要旨在乎“必须不受拘束地去寻找自己的先生”,“发现他所爱好的作家”,并以此作为“智力进展里边一件最重要的事情”,从而完成“灵*转世”。


    对此,我深以为然——以为大凡真正的“书痴”,似都应是擅于“灵*转世”,擅于在人类文化遗产的汪洋大海中寻得一颗与自己性情、气质大致相吻合的“灵*”作为精神坐标,心灵向导。


    当然,“书痴”之能水到渠成地完成“灵*转世”,恐怕也不全仗着他的“兼夜不寝,临窗忘餐”的苦读,很大程度上倒“是由姻缘或命运所决定的”(林语堂语)。一切都很自然,“高山流水”,知音难得。


    人海茫茫,书海亦茫茫。寻寻觅觅,在“书痴”者盖亦只是寻一位能与自己的个性、爱好、志向相吻相契的“知音”,觅一位能与自己的精神、思想、见识相知相交的“知己”。你读他的书,是心甘情愿为他所征服。你中了他的魔术,但也愿意中这魔术。你发自内心地敬崇他,且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他行文的风格。你视他为自己的“精神导师”,他的书自然也就成了自己的“精神纲领”。这份“缘”,很自然、是天赐,很性格,是命运。唯性情相投,灵犀相通,才有可能达于“灵*转世”。


    概而言之,“书痴”之痴书,实乃痴迷于著书人的“灵*”,而非盲崇其尊姓大名,桂冠头衔。


    叔本华说过:“一种纯粹靠读书学来的真理,与我们的关系就像假肢、假牙、蜡鼻子甚或人体植皮。而由独立思考获得的真理就如我们天生的四肢:只有它们才属于我们。”


    “灵*转世”是为“书痴”向往而神圣的境界,人生的终极追求,自非朝夕能修成,年半可得道。“灵*转世”不是心脏移植,也非脑袋嫁接,听几次讲座,办几期学习班,便可“脱胎换骨”的。“灵*转世”是难以言传的精神融合,薪火相传,形骸有尽,精神不灭。在“书痴”者要想达于这一境界,恐怕需要有经得住炼丹炉圣火炼烤的筋骨,有点普罗米修士式的殉道精神。


    就“读书”而言,则须有“独立思考”,不畏圣贤的气魄与胆识。“书痴”读书是用头脑读,站着读,是拿来占有,吞进吐出。“书痴”且不唯书是读,他还想读懂“社会”这部大书,也想读透“自我”这本小书。


    “书痴”的读书,是“自由”的:有读书的自由,也有“不读书”的自由;有顺读的自由,也有倒看的自由;有一个人躺在大草坪上风吹哪页读哪页的潇洒自如,当然也会有正襟危坐,屏神凝息读《报任安书》时的扼腕长叹。


    “读书”,唯有心灵“自由”,那“书”才可能成为“人类遗嘱的执行者”;“书痴”,唯有可以“不受拘束地去寻找自己的先生”,书痴的“灵*”也才可能有归宿。


    而我,自然原做一个快乐而自由的“书痴”——因为我深知:“书籍”对我而言,不但是“人类遗嘱的执行者”,且是我百年之后的“最佳藏骨之地”!


    相关美文阅读:·闲情赋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